圆明园罹难162周年 动画还原昔日景观 何以数字化重现世人眼前?

撰文: 林芷莹
出版:更新:

1860年10月18日,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用大火焚毁。
今日(18日)是圆明园罹难162周年纪念日,园方免费开放予公众入场,《央视》更公开一段以动画方式复原的圆明园的片段。

圆明园—康熙时期。(微信公众号@耳朵里的博物馆)

圆明园坐落北京西郊海淀区,与颐和园毗邻,始建于康熙48年(1709年),康熙帝将圆明园赐予四子胤禛(雍正帝)。在清朝,皇帝每到盛夏都会到圆明园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因此圆明园又有“夏宫”之称。

圆明园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位皇帝150多年的经营,建筑规格中西合璧。直至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连烧3天3夜,圆明园内至少150万件文物被掠夺,包括中国先秦时期的青铜礼器,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等等。

历经八旗兵丁、土匪地痞、官僚、军阀、奸商乃至政府的损毁,圆明园彻底变成一片废墟。直至1988年,圆明园遗址公园建成,但仅存山形水系、园林格局和建筑基址,假山叠石、雕刻残迹满布园内。

+1

圆明园数字化

在缺乏史料的情况下,圆明园难以恢复原貌、还原消失的建筑。然而,梁思成弟子、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郭黛姮就使用数字技术,将罹难前的圆明园数字化,将其“真容”重现。

2009年,数字化复原圆明园的项目正式立项。多年来,郭黛姮带领团队查阅了10000余件档案,设计出4000多幅复原设计图纸,构建了2000座圆明园数字建筑模型,6段历史分期中的120组时空单元。

梁思成弟子、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郭黛姮使用数字技术,将罹难前的圆明园数字化,将其“真容”重现。(微博@清华大学)

由于圆明园各处景区留存的资料完整程度不同,甚至是严重缺失,整个复原工作困难重重。团队不仅要研究样式雷图、铜版画、历史照片、清宫档案,还要去了解分散在世界各地的流散文物。

在数字复原海晏堂(原十二生肖铜雕所在地)时,为了搞清楚这座大型喷泉内部的运行原理,郭黛姮团队还找到西洋楼设计师们参考的西方建筑名著,以及传教士们的往来书信。

圆明园四十景之一—方壶胜境。(微信公众号@耳朵里的博物馆)

圆明园历经5位帝王并150余年的经营,其面貌和风采都有不同。最终,团队选取4个最具代表性的时期复原,包括最初创建的雍正时期、景观最繁华的乾隆时期、资料最完整的道光时期和烧毁前的咸丰时期,又再细分出乾隆早期、乾隆中期、道光早期等时期。其中,资料最完善的景区最高复原了其十三个时期的不同面貌。

在郭黛姮团队的努力下,一座囊括了山水环境、建筑艺术、造园艺术、园林植物、遗址考古与发掘的圆明园,在虚拟的数字空间重生。

对于为何不复建圆明园,郭黛姮曾解释,若要复建,就要决定按照哪一个朝代复建。圆明园在150年间是不断变化,只有通过数字化才能够体现出它不同时期的变化。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