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年2022|不只“虎虎生威” 唐诗里老虎“饥不食人”尽显仁义?

撰文: 蔡苡柔
出版:更新:

虎是百兽之王,自古以来,中国人都对老虎抱有敬畏,拜年时的“虎虎生威”也是常用祝福语。不过,原来古诗词中的老虎有著多元的性格,刚柔并济,甚至有唐诗将老虎描写为“饥亦不食人”,尽显仁义。本文带大家盘点一下古诗中如何呈现老虎。

中国有不少“虎元素”,十二生肖之一且不说,从古至今,各种成语、诗词、寓言、传说中的老虎数不胜数。不过,人们对老虎又是陌生的,老虎是独来独往的猛兽,即便是圈养,也不失山林之气,如果不是饲养员、驯兽员,一个人的生命中基本不会有跟老虎亲密接触的机会。

【元人画虎 轴(局部)】通幅描绘如真,渍染极得润厚的韵致。画无名款,旧签定为元人。(国立故宫博物院)

相关阅读:虎年2022.图辑|两岸故宫藏“虎”跨越千年 百兽之王自古受崇拜

不过,在最古老的一批中华典籍里,已经有了老虎的英姿。《山海经》中,“虎”字出现的频率极高;《诗经》中,也有很多跟老虎有关的记载。在《周易》中记载,“大人虎变,未占有孚”,所谓“大人”指掌控大局、具有决定作用的大人物,意即“伟大的人物像猛虎一般进行变革,不必置疑一定能光大诚信的美德”,将老虎视为主宰者。

但也有许多记载将老虎打造成楚楚可怜、温驯仁义的形象。《史记·李将军列传》的主角、“飞将军”李广善射,其中有这么一个桥段: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

威风凛凛的大老虎,在李广的故事里成了可怜的受害者。《战国策·楚策》则记载了狐假虎威的寓言,故事中老虎被刻画得可爱但蠢笨,狐狸则显得冰雪聪明。

盛唐诗人储光羲《猛虎行》则大大表扬了一番老虎,将其写成“仁义”的化身:“寒亦不忧雪,饥亦不食人。人血岂不甘,所恶伤明神”——老虎身体强健,不但不怕冰雪,反倒喜欢在雪地撒野;且老虎不吃人,因为牠不敢得罪上天神明,至于吃甚么,诗中则写道“百兽为我膳”——山中百兽是牠的食谱。“蒙马一何威,浮江亦以仁”则是借用典故,表示老虎虽然平时飞扬跋扈,谁也不放在眼里,但采取何种态度还是会“看人下菜碟”。

中国古代诗词中的老虎有温柔的一面。(视觉中国)

据说,储光羲是想通过这首诗来劝诫当时的官员: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越有权势,越要仁义。这一点,连老虎都能做到,人类有何理由做不到?

唐代张籍《猛虎行》中则提到,大摇大摆、横行乡里的老虎,可怕自然是可怕,但并不令人感到可恶可憎,依然有著活泼泼的一面:“年年养子在深谷,雌雄上下不相逐”——牠们跟所有生灵一样,舐犊情深。

人类还发现,除了发情期间,雌雄老虎都是独来独往,活得独立而精彩。事实上,在很多古代诗文中,老虎即便是作为“配角”出现,也总会给人惊鸿一瞥的感觉。我们可以读读李白的几首诗。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宫景像是这样的:“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描写弹琴鼓瑟的大老虎,这样的形象显得十分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