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临夏发现新种巨犀化石 研究揭灭绝前穿越青藏高原迁徙扩散

撰文: 彭琤琳
出版:更新:

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邓涛研究员领导的中美合作团队,依据一具长度超过1米、并带有下颌骨和环椎的完整头骨,于6月17日在国际刊物《通讯:生物学》(Communications Biology)发表了巨犀的一个新种“临夏巨犀”(Paraceratherium linxiaense)。

图为“临夏巨犀”的第二颈椎(枢椎)化石。(中科院古脊椎所供图)

据陆媒《澎湃新闻》报道,新种采自青藏高原东北缘甘肃临夏盆地渐新世晚期2650万年前的地层中,其伴生的动物群显示中国西北地区在当时具有广泛的开阔疏林地带。临夏巨犀比巨犀属的其他种更进步,其体型更大,更深的鼻切迹指示它有一个发达的软鼻,更高大的枕髁显示出对长颈之上更大头骨的强力支撑。

据介绍,巨犀是地球历史上生存过的最大的陆地哺乳动物,体重可达24吨,相当于4只最大的非洲象的体重总和。巨犀的腿部很长,站立时的肩高5米,头部可伸达7米的高度。巨犀会像长颈鹿一样取食树冠的叶片。除了在巴尔干、安纳托利亚和高加索发现的少数化石,巨犀主要生活在亚洲,尤其是中国、蒙古、哈萨克和巴基斯坦。

图为“临夏巨犀”在渐新世晚期的生态复原图。(中新社)

在渐新世,巨犀从蒙古高原到南亚的扩散将沿著特提斯洋的东岸,通过西藏腹地的一些低海拔谷地进行。这一路线也得到其他证据支持,在青藏高原中部渐新世地层中发现的鱼类和植物化石都显现出热带的特点,指示不超过2000米的海拔高度。

巨犀在渐新世早期从今天青藏高原北侧的蒙古高原,经中国西北地区扩散到南亚,巴基斯坦巨犀的后代又在渐新世晚期返回甘肃和新疆,由此证明青藏地区尚未上升成今天的高原,没有足够的高度阻碍像巨犀这样的大型哺乳动物的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