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人内迁伊洛” 千年陆浑戎王墓揭“华夷融合”秘密
2021年4月,中国文物报社与中国考古协会联合评选2020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其中河南省洛阳市伊川县徐阳村墓地成功入列。该墓地于2013年出土200余座春秋时期的墓地后,迄今已共挖掘出500座以上墓葬,2020年11月更发现标号M15的陆浑戎王墓,证实了古籍中“戎人内迁伊洛”的记载,也替先秦华夷之间的交流与和战提供了具体事证。
尽管春秋时代各国开始“内诸夏而外夷狄”,但中原地区仍旧存在许多半游牧半农耕的戎狄,如居住于伊水与洛水间的伊洛之戎,还有建立中山国的白狄,以及徐阳墓地的墓主、原居于甘肃一带的陆浑戎。这些戎狄在与诸夏的交流或战争中逐渐遭文化同化,因此虽然已不复存在,却是中原诸国型塑华夏共同体的养料,非常值得重视。例如徐阳墓地中,既有代表游牧民族传统的牛羊头蹄殉牲,也有铜制编钟、编罄等来自中原文化的礼器,显示陆浑戎在保有自身风俗的同时也在慢慢学习中原礼制。
学者推测,陆浑戎应是在公元前638年于秦国与晋国的压力下被迫东迁:“秋,秦、晋迁陆浑之戎于伊川”,并借此威逼周王室。其中的允姓部族被称为“允姓之戎”或“小戎”,与晋国公室曾有联姻关系,注解《左传》的西晋学者杜预就推定晋文公之母“小戎子”就来自陆浑戎。而联姻也给晋国与陆浑戎带来了军事同盟,让晋国得以利用这支夷狄部队追求霸业。
例如公元前627年的秦晋“崤之战”,陆浑戎首领戎子驹支,就细数当时陆浑戎的战功:“晋御其上,戎亢其下,秦师不复,我诸戎实然。譬如捕鹿,晋人角之,诸戎掎之,与晋踣之。戎何以不免?自是以来,晋之百役,与我诸戎相继于时,以从执政,犹崤志也”,说明晋国的多次征伐都少不了陆浑戎的助力,以此抗议晋国怎过河拆桥、而今想抓捕戎子驹支。
还有公元前606年楚国“问鼎”中原时,楚国大军浩浩荡荡地“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今河南省洛阳市),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显见陆浑戎的活动区域正是控扼楚国北上的要道。不过,也因为陆浑戎的位置过于重要,因此晋国在公元前525年正式出兵,以“数之以其贰于楚也”的借口消灭陆浑戎,导致陆浑戎首领逃亡楚国,余众则流离到邻近的甘国,最后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由于陆浑戎湮没多年,而今墓葬的出土,正可让学者推敲陆浑戎的活动形迹和文化风貌。譬如信阳墓地的车马坑,形制就与东周诸国不同。洛阳王城车马坑中的马匹遗骸是两两相背,陆浑戎墓地车马坑的马骨,却是头东尾西、背北面南的侧躺状,且从南至北的一具具叠压。且前述的牛羊头蹄,是先秦西北戎狄的殉葬风俗,具有同样葬俗的信阳墓地在中原地区属首次发现,这明确代表陆浑戎的迁徙之路。此外,信阳墓地出土的单耳罐陶器与螺旋形金耳环和鎏金铜质挂件,亦都是戎狄的典型用具与装饰。
自从管仲协助齐桓公揭起“尊王攘夷”的称霸大旗后,居住于中原与北疆的戎狄,与诸夏的冲突和交流速度便急剧加快。尽管史籍记录了多次华夷间的战事,但从陆浑戎墓葬的文化融合现象,以及诸如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事迹,可知双方仍有互相借鉴取法的美事。再说古人云“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狄进于中国则中国之”,显明只要采用中国文化便不会再被视为外族,也因此中国的文化与地理区域才会在吸纳外来族群的基础上不断扩大,而这正是中国之所以海纳百川且维持生命力的最大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