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门派”存在吗 解密中国传统武术的虚与实(上)
近期中国大陆出现一位自称“浑元形意太极门掌门人”的马保国先生屡屡登上热搜榜,据称在某视频网站上,平均每小时网友便会上传48.5个关于马保国的影片,平均每分钟0.8个,足见其爆红的程度。马保国在影片中说“年轻人不讲武德,回去要好好反思,耗子尾汁(好自为之)”、“二百多斤的英国大力士搬不动我一根手指头”、“我大意了,没有闪”等金句,也成为网友制作互联网表情包的素材来源。
“马保国现象”除了体现当前互联网世界蓬勃发展与集体创作的创意无限,也反映中国传统武术与现代格斗技之间的“较量”,以及人们对武术“门派”的种种迷思。《多维新闻》专访任教于台北市中山女中的国文科教师林世奇,请他以教拳27年来的经验分析一般人对互联网约架和武术“门派”的错误认知。
武侠小说中的“门派”根本不存在!
林世奇表示,武术传承靠的是师授,但师授是以师徒关系为本,不是以门派为本。就如同教书,只要师生关系存在,就可能发生传承,并不是非有门派不可。传授是传授,“门派”是“门派”,两者没有必然的连结。若说这个人教的东西很有特色、很有风格,和别人都不一样,那顶多就是一套学问、一家之学,以武术来讲,这就是拳种,拳种和“门派”仍然是两回事。
人们在学习时,因著观念、方法、系统的特殊性,总会形成某个“学派”,像是中国学术史上有今文经、古文经,春秋学里有《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其思想路径、著重点都不一样。以武术来说,有形意、有八卦、有太极、有通臂、有少林,其实都只是“拳种”,对应到学术界来说,就是学派。学派当然会有,但不等于“门派”。
当我们使用“门派”一词时,往往是在武侠小说的影响脉络下使用,以为它就是一个有所谓门规、有系统、结构森严、法度严密的组织,这一派是名门正派,那一派是邪门歪道,这一派要清理门户,那一派要赶尽杀绝,但事实上根本没有这样的东西。青城、武当、华山、昆仑、峨嵋……那就是地名,小说家怎么想像都可以,但非要认假作真,把虚构的“门派”当作历史,不免妄诞。
只有拳种 没有“门派”
林世奇指出,一群人跟著老师学,那就是“师承”;他们练这个拳,那就是“拳种”。练形意拳就是练形意拳,并不等于是“形意门”。他也可能练了花拳,又练八卦掌,他并不就是“花拳门”、“八卦门”。人们磕头拜师,入了师门,那也就是“师门,并不是“门派”,因为他的老师可能教形意拳、八卦掌、气功、擒拿等诸多功夫,如果是以一个老师为中心发展开来的组织与系统之学,也就形成一个“师门”,但它并不是“门派”。
以大众熟知的太极拳为例,太极拳就是一个拳种,在它发展的过程里,因为练习者体验的不同,又分出了陈氏、杨氏、吴氏、武氏、孙氏五个系统,他们的架子、理路都各不相同,这是拳种的分类。有些人觉得自己的体悟有所不同,可能又有“李氏太极”、“常氏太极”,依此类推,越衍越多。那么,他们是一个门派吗?他们各练各的,到后来天差地别,彼此几乎没有任何关连,这样还要叫做“门派”吗?试问:有太极这个“门派”吗?当然没有,只有太极这个“拳种”而已。
重温马保国与王庆民比试过程:
由于武侠小说中的“门派”给人庄严神秘、“高大上”的感觉,社会大众多少会受到这种古气氤氲、神秘悠远的氛围所吸引,只要有人喜欢,就会有人开始“创造历史”。没有“太极门”?没关系,可以自创一个“太极门”!这就可以满足大家的想像,让人愿意掏钱拜师。换句话说,“门派”这个词,本来是小说家虚拟的想像,既有市场,后来就成了行销的卖点。
一般人用“门派”这个词,也许有时候想说的是师门,有时候想说的是拳种,但因观念不清,使用“门派”这个词时,往往带著许多武侠小说的想像,存有大量的误解、虚构和幻想,以及无可避免的脑补。所以,要说师门就说师门,要说拳种就说拳种,客观谈学问,尽量避免使用“门派”这种意义含混的词汇。
武侠小说中的“门派”皆为子虚乌有
金庸武侠小说里将道教全真派的“北七真”描写成行走江湖、武功高强的“全真七子”,事实上都只是虚构。与武术有关的只有“中神通”的王重阳(1113—1170年),武举人出身、真正练过武。但那时候的武举人练的武,和我们现在想像的完全不同。那是打仗要用的能力,要会骑马射箭、力量要大,要能举起沉重的石锁,并不是武侠小说写的那些“神功”。王重阳是“北七真”的师父没错,但他教的是内丹之术、不是武术,不能混为一谈。
至于“天下武功出少林”的河南登封少林寺,林世奇称少林寺首先发展的是棍,后来才发展出拳术,明朝戚继光(1528—1588年)《纪效新书.拳经捷要》记录民间拳法十八家,里面还没有少林,所以少林拳的成熟,最早也不过明代。黄宗羲(1610—1695年)《王征南墓志铭》说:“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以乘之。”因此凡是硬功直进、主于搏人的,往往都泛称为“少林拳”。其实中国北方拳种(查拳、花拳、洪拳、炮拳、弹腿等)都有自己的传承,但很难避免互相混同影响,不必独尊一家。后来少林寺被武侠小说神化、夸大了,所以大家爱说“少林拳”,好像寺中神功盖世。即使明世宗嘉靖年间戚继光、俞大猷(1503—1579年)在福建莆田、福清一代抗击倭寇时,留下当地有少林僧人(南少林)支援军队的纪录,但军中可能什么拳都有,不会只有“少林拳”。国难当头,只要够热血,能救国谁都要去,不见得就是一家一派之功。(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