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水师|“定远舰”沉船遗址出水18吨铁甲 成鉴定身份关键证据

撰文: 叶琪
出版:更新:

有“亚洲第一巨舰”之称的清朝北洋海军旗舰“定远舰”在甲午战争中遭到日军击伤,后于1895年自沉。官方传媒报道,水下考古队近日在定远舰沉舰遗址,成功将一块重约18吨的战舰铁甲起吊出水。
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指,该铁甲是目前国内出水唯一一块北洋海军铁甲舰装备的护防装甲,更是鉴定定远舰身份的关键证据。

今次发现的铁甲为一整块,长2.86米、宽2.60米、厚0.33米,重约18吨。(微博)

报道称,按照定远舰建造合同记载,定远舰铁甲为“康邦铁甲”,即钢面熟铁甲的复合装甲。今次发现的铁甲为一整块,长2.86米、宽2.60米、厚0.33米,重约18吨,是鉴定定远舰身份的关键证据。

考古队介绍,经过10多个小时的清淤、穿缆、起吊等环节,成功将铁甲起吊出水。经过测绘记录,铁甲目前存放在位于山东威海刘公岛上,昔日北洋海军公所后院的文保室脱盐池,以便进行保护处理。定远舰水下考古调查项目领队周春水表示,甲午战争期间的黄海海战,定远舰就是凭借其超强的铁甲防护能力,面对日舰围攻时仍能屹立不退。

拍摄于1885年的定远舰。(维基)

图辑|甲午海战“定远舰”沉舰遗址在山东威海发现 已出水一批遗物

据介绍,威海卫是中日甲午战争的终战之地。为探明威海湾内北洋沉舰的保存情况,当自2017年开始,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牵头的联合考古队,在威海湾开启水下考古调查工作。2018年夏天,当局在刘公岛东村外发现一处沉舰遗址,翌年对沉舰遗址进行第一期专项调查,并在主炮台位置首次发现一块铁甲。第二期调查工作在今年8月至9月展开。截至今年,包括铁甲在内的上千件文物已经陆续出水,考古队亦基本摸清舰体残骸的整体情况。

(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