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鼠年】初二在谁家过年? “回娘家”的习俗何去何从
“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谁家的媳妇回娘家,身上还揹着一个胖娃娃”,这首歌形象的描绘出已婚妇女过年回娘家的景象,“大年初二回娘家”,相信是华人社群在农历春节时期相当习以为常的习俗之一。
不过,即使如今婚姻嫁娶早已打破地域、语言及文化限制,交通条件革新也造成“时空收敛”(spacetime convergence),使跨国、跨境往来密切与便利,现代人反而更考虑在春运时间会付出的实际时间成本,使“回娘家”的习俗并未在春节期间更加巩固。再加上今年春节期间武汉肺炎疫情蔓延,估计很多已经出嫁的女儿都没能回娘家。
回娘家习俗的由来
古代中国汉族以家父长制为社会基础,不仅被“娶入”夫家的媳妇经常要负担一切家务、忍辱负重,等待多年后“媳妇熬成婆”的那天;被“嫁出”的女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告别了原生家庭、成为了“外人”。传统儒家认为,适龄女子出嫁到夫家,是一种合乎伦理的“归”,夫家才是女性一生的最终归宿。宋代理学家朱熹(1130─1200年)在《周易本义》注释《归妹》卦时也称:“妇人谓嫁曰归。妹,少女也”,所以《归妹》此卦讲的就是商代“帝乙归妹”的典故。商王帝乙(公元前1101-前1076年)为商纣王之父,有鉴于当时商周关系恶化,便采取联姻的方式化解双方矛盾、重修旧好,于是将女儿嫁给西伯姬昌(公元前1125─前1051年,周文王)和亲。
既然女儿出嫁曰“归”,基于儒家传统产生的宗教观认为,当家中已逝的祖先自除夕回到人间接受香火、食物供养,直到年初一或初二晚间离开前,家中不能有“外人”(包括已出嫁的女儿)在,否则祖先会发怒或恐惧,降灾于家族中。但同时考虑到出嫁的女儿思念家人、一叙天伦之情,所以在祖先离去后的初二或初三,携夫婿与子女回家省亲,称为“归宁”。由于古代交通条件不方便,嫁娶范围多局限于周围村镇或邻县,距离不是太远。当媳妇于除夕、初一忙完侍奉公婆、祭祀夫家的祖先后,也就能在隔天返回到原生家庭中,形成“初二回娘家”的习惯。
时过境迁,历经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与社会主义革命后,中国“独尊儒术”已成为历史;社会流动性在工业革命后大幅增加,跨国、跨境婚姻逐渐普及,甚至在一国之内跨越上千公里的婚配也是稀松平常。但在作为人口大国的中国,在农历春节前就会出现“地表上最大的人口流动”潮─春运(春节期间交通运输),30亿人次对交通运输系统却造成极大的负担,春运也就成为“回娘家”习俗的“头号敌人”。
当代中国青年如何应对“回娘家”难题?
在2020年春运开始之际,《多维新闻》也采访到平时居住在北京、上海、南京、镇江、杭州、宁波、广州、西安、成都、澳门等9个城市、近20位“85后”已婚朋友,请他们聊聊如何看待过年“回娘家”的习俗。多数人表示,由于“春运”期间人潮汹涌,无论是开车返乡会遭遇的高速公路严重壅堵,或是长途巴士、火车票、机票、高铁票等一票难求,加上到站后抵达家里最后的几里路多半需要亲友接送或打车,若再带上未成年子女或强褓中的婴幼儿,过程相当艰辛且不易,便和伴侣在工作地过年。原籍江苏盐城、现居南京的女性朋友表示,由于位在苏北的盐城与苏南的南京间并无直达高铁,返乡只能凭借开车,在不堵车的情况下需要4个小时,若有雨雪天气与交通情况不好,即使在江苏省内,返家一趟需要7至8小时也是相当常见。为了体谅女儿辛苦,其父母于2019年就前往南京与她团聚过年,所以不存在“回娘家”。
居住在澳门的朋友认为,自己与妻子的家乡─黑龙江牡丹江相距近3,000余公里,光是搭飞机就要6个小时之久,春节回一趟东北舟车劳顿,所以和妻子约定好,婚后的春节过年,一年回东北、一年就在澳门。同样是天南海北的,还有原籍江苏南通、现居上海的朋友,她先生则是黑龙江哈尔滨人,所以婚前已和先生约定,一年在南通、一年在哈尔滨,未来希望把双方父母接来上海过年。她表示,自己父母辈的会比较讲究“回娘家”的习俗,特别是中国北方,认为女儿除夕、初一回娘家将会“把福气带走”。不过到现代性别观念已经变得平等许多,很多时候都是两家人一起过年,不再那么讲究习俗。现居北京、原籍陕西西安的朋友也持相同立场,由于先生家乡在宁夏银川,双方家乡相距甚远,所以在过年前先回西安,除夕再回到夫家银川。为了不冷落任何一方,她于2018年就规划了两家人一同去土耳其旅游,顺利解决了“在谁家过年”的难题。
与先生同为江苏扬州人,现居浙江宁波的朋友告诉《多维新闻》,春节除夕是一年在夫家、翌年在娘家过,甚至是除夕夜两家人会一起过年。至于“初二回娘家”的习俗,她表示老一辈的确如此,像是已出嫁的姑妈在年初一就不回娘家,然而目前多是独生子女,也就没有这样的观念了。现居四川成都,原籍四川内江的朋友称,可能祖父辈还有“回娘家”的习惯,但自己年轻一辈从小并没有这样的经验,笑称是“久远的传说”,不过也听说农村里至今保留这种习俗,甚至有女儿女婿一起回娘家时,夫妻晚上不能同房的禁忌。
至于和台湾风俗习惯最接近的闽南地区,记者采访到现居福建厦门、原籍福建泉州的朋友,他表示,即使妻子与自己都是泉州人,两家人住的也近,且都为独生子女,但没有特别坚持除夕至初二要在谁家过年。另一位同为原籍泉州、现居广东广州的朋友指出,由于妻子是辽宁沈阳人,春节放假时间短、往返成本太高等条件不允许,再加上平时工作都忙,已不那么重视“在谁家过年”。此外,原籍江西景德镇、现居江苏镇江的朋友表示,此前于2019年中国国庆节期间已带孩子回过江西老家,所以这次过年由先生将孩子带回家乡照顾,夫妻俩选择分开过年,所以也就没有出现初二“回娘家”的情况。
古老的习惯习俗,始终是起自于人们的需求而来。既然社会变迁促进了性别平等,习俗自然也会随之更改,适应现代社会。所以,在夫家也好,回娘家也罢,农历新年除了思乡情切,更重要的是,中国人也在找寻新的“回家”的意义,至于地理空间上的“在谁家过年”,也就不那么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