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手打天下】食饭要紧 “贴地”艺术家兼做装修 揾灵感揾两餐
旁人或觉得“艺术哩啲嘢,我识条铁咩?”。
眼见这3名少年每天在揼揼揼,砌砌砌,制作“铁线断臂蜻蜓”、“木雕手掌小木盒”这些看似没特别功能的产品,似只在自high,但其实他们另一方面,却以行动证明现代艺术家并不只是追逐梦想而在“炼仙”,其实五脏庙都要祭祀的。
求食饱的艺术人
“我们的原则是食饱饭”,对距离“三十而立”不远的罗凯乐(Bacchus)、何泺聪(Dave)和江振邦(阿帅)3子来说,要任性地当个艺术家的话,便必须达到这项条件。“同埋瞓足觉”,Bacchus一本正经地说。在旁的又插嘴说:“同埋唔好通宵”、“同要交租”、“吖仲要畀家用”,3人吱吱喳喳,这么“贴地”,将记者视艺术家为不食人间烟火的形象完全打碎。
殷海光曾在《人生的意义》一文内,提出人生分为4层次,从物理定律的第1层,到生物需要,必须满足吃饭喝水需要的第2层生物逻辑层,到金字塔顶层的价值层,提及精神创造、追求理想与艺术,殷说“追求价值”大抵是人类所独有。不过,纵然古人常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但根据殷的观测,认为要追求塔顶的价值,只可层层递上,殷在文内提出:“如果腾空而起的话,高等精神文化的发展和道德实践便失去支撑。”大概,3人亦认为要做好艺术,必先要食饱饭。
【双手打天下.上集】:搞鬼3子“斗木”做无谓艺术 挑战港人实用底线
为着可以“接地气”,3位艺术家新生代创办这个木制产品平台“木碎好少年”时,便望可借此“揾到食”。平台自2013年成立至今,3位木匠初哥靠的除了是自己的艺术底子外,还要以Bacchus的人脉承接道具制作项目,加上不时举办课程及到市集摆卖,时而又当上装修工人帮人装嵌家私及搬运,甚至还曾试过为人打理农田……
3个人,6只手,密密做,什么都做,就连一些装修的奇难杂症也承接过来。“曾有客人的2块木地板被虫蛀了洞”,阿帅举起手掌以示大小,“我们便帮他配过新的。”3人嘻嘻地笑过后,Bacchus便略作解释,“因为坊间的师傅会觉得太麻烦,而且‘无肉食’,所以多不会承接这些工作。”,难怪阿帅笑着说:“我们是最强的万事屋!”他们每天埋头苦干,扣除工作室租金后,有时或会有1万5千元左右的收入,但有时则会少于1万元。因他们3人自上年起一起孤注一掷,全职经营这平台,所以他们常笑指这些收入就是“吊命金”,但这样的吊,便吊了9个月。
艺术与赚钱 在摇摇板上找平衡
旁人或笑他们疯癫到连不赚钱的事也做,但他们就是乐啃这些“猪头骨”。“我们会叫客人先讲出他们的想法及要求,然后才想要怎样做,正因为这不是一板一眼的工作,需牵涉到整体设计,所以最后出来的效果往往会令他们都感满意。”凭这句便了解他们再是“贴地”,亦怀有艺术心。修补木板不是他们的理想,把作品在市集上寄卖赚钱之余,或可寻找知音?阿帅笑著说:“你以为在市集可以赚钱?少年你看不透。”他们一件作品都标价逾过百元,但根据他们的经验,客人最多愿意付出200元来买手作,“(单件)货物贵过100元便要看看荷包有没有钱,而且他们亦未必带多于500元现金前来。”
要平衡他们眼中的“亲生骨肉”在市场上的价值,是一门学问。此时本较寡言的Dave突然多话起来,“有时候,我觉得这市集的客人最多咪使数百蚊,都不会花600蚊喇,便刻意调低作品价钱。然后,有人订了,我又好唔愿意做,因为真的要花很多时间去做。接着,我便开始寻找平衡,例如会多制作些较少工(序),可快点完成的作品,或拿技术上有新尝试的作品去卖。”在旁的Bacchus亦表示,若产品的成本太高便会没有客源,变相是另类的“钓高来卖”,所以经过“市场考虑”后,便把作品的尺寸缩小,或是大量生产以吸引客人。
Bacchus指,自己早已适应了这种身分转换,“例如我做道具木框时,我只会视自己为制作道具的木匠师傅,要用脑的地方是计算材料和成本,及如何原成这事;做市集(销售的作品)时,既是产品又是小作品;做艺术展览,便是纯艺术性质,身分又会不同。”不纯粹做艺术,会否影响创作时的专注力?“我们的特性是弹性,看似是在做装修,但同时亦在发掘灵感,而且(创作)技术亦会有所提升,其实并没坏处。”他续说:“创作灵感是来自生活,你是怎样的人,有怎样的生活,便有怎样的作品。我们的作品反映了我们当时的生命。”
开口说是为追求两餐的艺术人,但其实在所谓饱腹的背后,仍离不开追逐价值取向。“始终做艺术的人,都会有自己的想法,某程度上,那种创意便是我们工作时如何去执生及解决问题。身分的转换并没有远离我们创作艺术的原则,反而这种艺术家精神,我们一直在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