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专家袁征:美国亚太再平衡成功令华受压 后奥时代难改变

撰文: 香港01记者
出版:更新:

美国大选11月8日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外交研究室主任袁征,近日接受香港01专访,谈论今次大选、两大总统候选人,以及大选对中美关系的启示。袁征认为,需要承认的是,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是很成功的,扭转了过去一段时间美国在这一区域影响力有所下滑的状况,中国也从中感受到了明显的压力。“不管怎样,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还是会继续下去。”

中美未来向何处去? 

袁征:要讨论大选对中美关系大局的影响,可能需要先跳出来。因为美国大选,只是美国政治的更替过渡。在这个交替的阶段,影响肯定有,但毕竟有限。我们看到,中美在很多问题上是能够进行合作和磋商的,比如气候变化、反恐、核不扩散等等。但是合作的空间之外,竞争博弈的态势也在增强,尤其是在南海、东海,以及在东南亚的的争夺。此外,美国对中国国内发展趋势的担忧也在上升,认为改革可能再倒退或者停滞。美国一直也没有放弃过对中国施加影响,推动中国的改变,中国谓之“和平演变”。但是总体来讲,美国对于中国国内的影响力还是非常有限的。

如果希拉里上台,个人风格来讲比较咄咄逼人,而且自以为是,比奥巴马要更强硬。但问题在于,希拉里面对的是一个更为强大的中国,她如何来处理对华关系,以及如何应对中国崛起,都是很大的挑战。所以就确定性来说,希拉里即便强硬,确也是可预测的。整体的对华政策,以及亚太政策,都是如此。但如果特朗普上台,可能会有一些大的变化,包括在同盟关系上做出一些调整。

亚太再平衡战略呢?后奥巴马时代会不会出现变化?怎看国务院和五角大楼的分歧?

袁征:不管怎样,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还是会继续下去。因为核心利益在这里,所以战略重心就必须锁定于此。至于你提到的国务院和五角大楼的分歧,是很正常的。从事外交,肯定要强调通过沟通和协商来解决问题,所以相对温和。但五角大楼作为军方,看看问题自然是从最糟糕的局面出发,自然会比较强硬。比如在亚太再平衡问题上,可能存在分歧,但这些分歧并不是本质上的,只不过在处理的方式上,可能国务院更注重中方的反应。

此外,需要承认的是,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是很成功的。首先,在战略收缩时期,美国能将可用的资源调动到亚太,不断地部署并按部就班地推进,很不容易。其次,从产生的效果来看,也扭转了过去一段时间美国在这一区域影响力有所下滑的状况,中国也从中感受到了明显的压力。

虽然美国两党有共识,中美之间也有很多共同利益,但这种稳定性会不会被第三方打断?比如杜特尔特访华,扬言要与美国分道扬镳,会不会成为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一个缺口?

袁征:菲律宾新总统杜特尔特上台后,的确是出现了一些变化,这个变化也是中国希望的。但是我觉得还是不能高兴得太早,还需要再观察。菲律宾属于个案,也的确使得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有了一定的挫折。比如在岛链上面,出现了一个漏洞。但是我们需要反问:菲律宾为什么要这么做?美菲的利益到底是什么?

我总觉得杜特尔特这个人,有点像特朗普,今天这么说明天那么讲,但需得承认他很务实,也需要勇气。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菲律宾对一些问题的立场表述,实际上是有摇摆的,中国对此也不是特别放心。此外,小国左右大国还是比较难,虽然有影响但毕竟有限。再加上中美双方都没有正面碰撞的意愿和动力,所以不管是日本、越南还是菲律宾,搅动大国的难度就更大,而且得不偿失。

美国焦虑如果作为一个结果,中国在其中究竟占了多大的比重?

袁征:美国虽然嘴上上“我们还是最强大的”,但其实相比以前已经不那么自信了。与此相对应的,却在变得越来越自信的中国,这也是美国的焦虑所在。自信的来源,实际上包含实力和影响力的问题。在经济层面,虽然增长放缓了,但现有增长率还是不错的。军事力量方面,现代化步伐也是在不断向前,以便能跟中国这样的一个大国相吻合。所以军事力量和军事开支都是上升的,这是一个客观事实。

面对中国的崛起,美国除了行动上、言辞上的博弈外,很多时候是一种心理博弈,就是怎么去认知中国目前的国际地位和角色。美国为什么要加强亚太再平衡战略?其中一点就是应对中国的崛起。美国要在这一区域确立自己的老大地位,甚至要用一些抓手来达到目的。比如朝核问题,美国为什么要战略克制?一方面可能是的确解决不了,另一方面对美国来说也是一个“抓手”。随著萨德的部署,美国的目的不是达到了吗?不仅美韩同盟强化了,而且美日同盟也在强化。再如南海问题,也是一样的道理。

不过,美国的亚太战略表面上咄咄逼人、来势汹汹,但实际上从整个大战略发展的眼光来看,美国越来越趋向于防御的态势。中国要做的,便是战略耐心,比较理性地看待美国,了解美国一定要当老大的心理,以及背后的焦虑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