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香港多间大学化为冲突现场,其中理工大学事件持续最久,武力程度最高,是左右局势发展的其中一件重大事件。为争夺红磡口天桥的控制权,示威者和警方早已爆发多轮冲突,警方更一度警告,或会使用致命武器。到17日警方包围并封锁理大及附近道路,翌日示威者尝试突破警方包围,在油麻地、佐敦、尖东一带再爆激烈冲突。双方武力不断升级,各界深恐事态恶化至不可挽救地步,政界名人、教师、学者等人斡旋,望以和平方法解决。警方及保安局局长李家超,曾言所有离开理大人士都会以暴动罪拘捕,之后澄清18岁以下人士只登记身份,并未即时拘捕,但仍使不少留守者拒绝接受游说,反而采取高危冒险的脱困方式。终于留守者每日减少,理大校方发声明要求警方立即解封理大,警方进入校园搜证之后,正式在今日(11月29日)撤离,理大事件划上句号。摄影:李泽彤、曾梓洋、罗国辉、张浩维、郑子峰、卢翊铭、罗君豪、欧嘉乐、余俊亮、梁鹏威、高仲明、黄浩谦图片编辑:苏炜然
11月11日,市民发起“三罢”行动,同时在各区交通要道堵路,制造借口让打工仔罢工。当日有示威者从理工大学天桥将杂物投掷到红磡海底隧道收费广场,阻碍车辆通过。(欧嘉乐摄) 11月11日,警方试图驱赶身处理大的示威者,将催泪弹射入校园。示威者用水和灭火筒扑熄。(欧嘉乐摄) 11月11日,示威者燃点理大入口的路障,防止警察攻入校园。(欧嘉乐摄) 11月14日,红隧口康庄道马路被杂物堵塞。(余俊亮摄) 11月14日,警方向理大校园发射催泪弹,称理大内有人向警员射箭。(余俊亮摄) 11月16日,深夜,警方与示威者在漆咸道南柯士甸道交界爆冲突,警方发射催泪弹。(余俊亮摄) 11月17日,早上再爆冲突,警方向理大向方发射催泪弹、橡胶子弹、海绵弹等。(罗国辉摄) 11月17日,警方出动两部水炮车喷射催泪水剂,驱赶示威者。(曾梓洋摄) 11月17日,水炮车向示威者射水,示威者用雨伞或自制盾牌抵挡。(曾梓洋摄) 11月17日,水炮车向理大平台上的示威者射催泪水剂。(欧嘉乐摄) 11月17日,警方出动锐武装甲车配合水炮车行动,并曾使用“声波炮”。(罗国辉摄) 11月17日,下午红隧口亦成战场,警方发射多轮催泪弹。(欧嘉乐摄) 11月17日,警方与示威者在红隧收费广场天桥对峙,锐武装甲车冲前尝试撞开示威者所设的路障,示威者以燃烧弹还击。装甲车一度起火,被迫后退,火焰之后由防暴警员以灭火筒救熄。(李泽彤摄) 11月17日,佐敦一辆警车驶近示威者,警员打开车门发射胡椒球弹。当时理大附近道路已被警方封锁,示威者在各区堵路,图分散警力,为理大入面的示成者制造突围机会。(罗君豪摄) 11月17日,警方向佐敦示威者发射催泪弹。(罗君豪摄) 11月17日,理大外漆咸道南柯士甸道交界,水炮车向示威者射水。(罗国辉摄) 11月17日,佐敦示威者尝试推进入柯士甸道,被警方挡下来。(罗君豪摄) 11月18日,凌晨,示威者包围一辆救护车内的两名警员,向车内投掷杂物,又摇晃救护车;警员拔出配枪,现场传出枪声,人群之后散去。警方之后确认发射3发实弹。据了解,事发时救护员身处车外,正准备将一名受伤女示威者送上救护车。(黄浩谦摄) 11月18日,凌晨,警方突袭理大的示威者,发射多枚催泪弹,速龙小队冲入理大畅运道入口,在喷水池及楼梯间拘捕多人。其他示威者燃点路障,阻挡警方进一步冲上平台。(罗国辉摄) 11月18日,警方突袭后,示威者在理大多个出入口及天桥连接燃点路障,阻止警方攻入校园。(梁鹏威摄) 11月18日,示威者在校园里休息和整理装备,图再次突围。(李泽彤摄) 11月18日,市民去到尖东一带聚集,声援理大入面的示威者,警方截查并拘捕多人,过程中有市民被打至头破血流。(张浩维摄) 11月18日,理大留守者尝试突围,警方发现后以催泪弹迫回。(梁鹏威摄) 11月18日,理大留守者尝试突围,被警方发现后翻过围栏回到校园里。(郑子峰摄) 11月18日,陶辉在红磡体育馆外现身,旁边警员举起可发射实弹的自动步枪,指向理大方向。(梁鹏威摄) 11月18日,警方阻挡理大留守者突围,拔出配枪。(李泽彤摄) 11月18日,警方向尝试突围的人发射催泪弹和海绵弹。(郑子峰摄) 11月18日,警方在科学馆道畅运道一带追捕尝试突围的人。(曾梓洋摄) 11月18日,警方在科学馆道畅运道一带追捕尝试突围的人。(曾梓洋摄) 11月18日,留守者逃离警方追捕,爬过铁丝网返回校园。(李泽彤摄) 11月18日,理大畅运道楼梯,平台位置有留守者经过。(曾梓洋摄) 11月18日,留守者互相拥抱,露出悲伤表情。(罗国辉摄) 11月18日,一批留守者家长亲友去到尖东连接理大天桥,要求警方放他们入内与留守者见面。(张浩维摄) 11月18日,各区有示威者堵路,图分散理大警力。警员从佐敦西九龙走廊桥面,向下方示威者发射催泪弹。(欧嘉乐摄) 11月18日,金马伦道,警方发射催泪弹驱赶示威者。(张浩维摄) 11月18日,市民在佐敦道筑起人链,传送物资。(欧嘉乐摄) 11月18日,柏丽购物大道对出,示威者在弥敦道筑起砖阵。(罗国辉摄) 11月18日,大批示威者聚集在市政局百周年纪念花园,声援理大留守者。(罗君豪摄) 11月18日,声援理大留守者的市民沿梳士巴利道向红磡前进。(罗君豪摄) 11月18日,柯士甸道九龙木球会对出,警方拘捕示威者。(欧嘉乐摄) 11月18日,一批留守者尝试从理大天桥游绳脱困,警方发现后发射催泪弹,未来得及脱困的留守者返回校园。(李泽彤摄) 11月18日,油麻地弥敦道窝打老道交界,警方发射催泪弹。(余俊亮摄) 11月18日,油麻地弥敦道窝打老道交界,示威者向警方投掷燃烧弹还击。(余俊亮摄) 11月18日,伊利沙白医院对出加士居道,警方与示威者爆发冲突。(余俊亮摄) 11月18日,张达明和曾钰成深夜进入理大,称可以安排留守者安全离开,不受暴力对待。警方坚持拘捕所有18岁以上人士,18岁以下则登记资料,以便日后跟进。(梁鹏威摄) 11月18日,教育界亦有多名中学校长深夜进入理大,有身处理大的中学生跟校长拥抱。(曾梓洋摄) 11月18日,尖沙咀,冲突期间,一名警方躲藏在转角位置。(罗君豪摄) 11月19日,凌晨,旺角弥敦道近山东街,警方拘捕示威者。(余俊亮摄) 11月19日,油麻地近碧街位置,警方驱散及拘捕行动期间酿“人叠人”事件。警方否认,但消防处证实当晚收到前线消防员报告,弥敦道及碧街交界有“人叠人”情况,其后派出消防车及救护车处理33名伤者。(余俊亮摄) 11月19日,市民收集油麻地一带的催泪弹和橡胶子弹的弹头弹壳,排列在路边。(余俊亮摄) 11月19日,有留守者进入地下渠道,希望避过警方防线离开理大。(曾梓洋摄) 11月19日,理大校长滕锦光于19日凌晨及下午两度回校,但并未久留。(梁鹏威摄) 11月19日,一批留守者在许智峰及张达明陪同下离开,接受警方拘捕或登记身份。(张浩维摄) 11月19日,留守者用毛巾在理大李嘉诚楼对出空地砌出“SOS”求救讯号。(余俊亮摄) 11月20日,最后一批义务急救员撤离理大。(李泽彤摄) 11月21日,理大邵逸夫体育馆内遗下留守者逗留的痕迹。(曾梓洋摄) 11月21日,理工大学副校长(学生事务)杨立伟及副校长(科研发展)卫炳江进入校园视察环境,遇到一名连日在饭堂煮食的留守者,被要协助清洁厨房。(欧嘉乐摄) 11月22日,从理大望向西九方向;前方枪会山军营里,有解放军在操场列队。(曾梓洋摄) 11月23日,理大校园到处杂物,其中可见一排生命面包。(罗国辉摄) 11月23日,一名留守者经过图书馆外平台。(罗国辉摄) 11月25日,留守者每日减少,连“厨房佬”亦都离开。饭堂无人打理,卫生变差,到处长出霉菌,甚至滋生蛆虫。(张浩维摄) 11月25日,数十至一百人在红磡站外的巴士站平台聚集,向理大亮起手机灯海,声援留守者;一名留守者以电筒回应。(张浩维摄) 11月25日,一班泛民区议会当选人及支持者到尖沙咀声援理大留守者,晚上有放工市民前来加入。(李泽彤摄) 11月26日,理大校方组织约50人的搜索队,分组在校园里寻找留守者。(曾梓洋摄) 11月27日,凌晨5点钟,红隧重新通车。示威者所设的路障早被移开,但政府称隧道设施受破坏,需要修复才可重开。(郑子峰摄) 11月27日,横跨红隧收费广场的南、北两条行人天桥亦都重开,惟天桥两边放置了水马及铺设围网。(卢翊铭摄) 11月28日,警方进入理大校园,搜查危险品。(卢翊铭摄) 11月28日,消防进入理大校园,搜查危险品。(卢翊铭摄) 11月29日,警方完成搜证,交还校园予理大校方管理,并解封理大附近一带道路。(高仲明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