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骗集团招外佣做“解款贼” 警破两案拘1人 猜猜我是谁又进化

撰文: 邓栢良 黄伟民
出版:更新:

警方近日侦破两宗“猜猜我是谁”骗案,涉款21万元,并以涉嫌“以欺骗手段取得财产”拘捕一名52岁印尼籍女佣,她为了数千元报酬犯案。今次是警方首次发现有电骗团伙招揽非华裔人士作为其“解款贼”,将会继续调查其背后团伙。
另外,警方指“猜猜我是谁”骗案的手法亦有所转变,以往骗徒会扮作受害人的亲友,现时却扮演受害人相识的任何人士,有12岁小童收到电话,对方讹称是小童的教师,因召妓而被捕,需要金钱担保,小童不虞有诈被骗。

+1

东九龙总区重案组总督察莫子威交代案情指,警方近日侦破两宗“猜猜我是谁”骗案。9月6日,第一名受害人在坚尼地城龙华街的住宅收到骗徒电话,对方讹称受害人的儿子因醉酒闹事被捕,需要11万元现金担保。受害人不虞有诈,先后两次到九龙城寨公园,将合共11万元现金交予一名不知名女子。其后受害人于9月22日遇到自己的儿子,始发现自己受骗,遂报警求助。

9月9月,第二名受害人在坪石邨的单位内收到骗徒电话,对方讹称是受害人的儿子,同样因为醉酒闹事被捕,需要10万元现金担保。受害人手足无措,接著到九龙寨城公园,将10万元现金交予一名不知名女子。直到 9月23日,受害人遇到自己的儿子,终揭发自己被骗,于是报警求助。

首次发现电骗团伙招揽非华裔人士做“接赃贼”

两宗“猜猜我是谁”骗案令受害人损失合共21万元,两名受害人都是本地女子,分别为76岁及81岁,二人均为退休人士。东九龙总区重案组接手调查,经过调查及分析后,发现收取骗款的女子将款项透过找换店汇往内地户口,相信她是一名“解款贼”。

警方昨日(4日)下午约3时在黄大仙拘捕一名52岁印尼籍女子,她是一名家庭佣工,在港工作了20年,没有案底。探员在其住所内起回她犯案时的衣著及汇款单据。警方调查发现,被捕女子是为了数千元酬劳而干犯罪行。今次是警方首次发现有电骗团伙招揽非华裔人士作为其接赃贼,警方在被捕女子的电话发现社交媒体纪录,将会继续调查。

东九龙总区重案组总督察莫子威交代案情。(黄伟民摄)

莫子威表示,警方发现“猜猜我是谁”骗案的手法有两个转变。其一,骗徒以往会扮受害人的亲友,现时却会扮演受害人相识的任何人士。例如,有受害人收到电话后发现对方言谈古怪,但骗徒却反客为主,反问:“我系你边个?我系你老细。”所以受害人不幸将钱汇给对方。另外,有一名12岁小童收到电话,骗徒讹称是小童的教师,因召妓而被捕,需要金钱担保,小童亦不虞有诈被骗。

其二,骗徒以往会直接叫受害人到找换店将钱汇到内地户口,现时骗徒却会派出接赃贼直接向受害人收钱,再自行汇到内地。莫子威解释,因找换店职员会询问长者为何会汇巨款到内地,或会揭发罪案。但派出接赃贼收款及汇款,却可以将可疑减到最低。

莫子威指,“猜猜我是谁”骗案的受害群组多是61岁以上的长者,骗徒多数都会扮其子女。他呼吁市民多打电话给家人,多讲些共通的问候语或言语,可有效预防此类罪案。而有聘请外佣的市民,亦要留意佣工会否忽然富贵。

警方高度关注电话骗案,并呼吁:
1. 任何人自称内地政府或执法机构人员,并要求受害人交出银行或个人资料,均为诈骗;
2. 任何人经电话自称内地政府或执法机构人员,并要求受害人开设一个银行账户以证清白,或要求受害人进行资产审查,提及保密协议条款或要求转账汇款,均为诈骗;
3. 内地政府或执法机构及香港警方均不会要求任何人经电话或其他社交应用程式进行笔录口供,亦不会透过相关渠道发出通缉令,上述情况均为诈骗;
4. 任何人经电话自称亲友,指自己更换新电话号码,并要求受害人借钱及汇钱,均为诈骗;
5. 如有任何怀疑,市民应致电反诈骗协调中心二十四小时热线一八二二二查询;
6. 请向身边的亲友,特别是年轻人及长者,分享以上的防骗讯息,避免他们成为下一个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