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借钱骗局】借贷揾快钱流程曝光 议员忧漏洞引爆金融炸弹
求职贷款骗案愈骗愈多,今年首半年暴增逾倍,骗徒凭IG及WhatsApp,单靠花言巧语令年青人上当,误信免责“揾快钱”,结果孭上一身债。香港01“放蛇”应征,工作中列明借钱后毋须还款,对方声称﹕“有免责声明有哂公司资料点走你(数)”。
立法会议员批评近年银行及财务公司推出No Show贷款批核手续粗疏,令骗徒有机可乘,导致一笔笔巨款“烂帐”,后果随时冲击本港金融体系。他认为金管局需要加强规管。金管局指留意到有关银行有照规定制定有效风险管理措施,确认申请人的身份和评估他们的还款能力。
揾快钱WhatsApp曝光 声称借钱唔使还
于社交软件Instagram中,只要搜寻“揾工”或“揾快钱”等字眼,便会出现数以十万个招揽人揾快钱的帖子,部分注明“安全可靠”及“非色情非犯法”,一般会留下电话让有意者以WhatsApp联络。
放蛇揭骗徒先摸底再利诱
香港01记者联络其中“揾快钱”电话,对方先向记者查问年龄、性别及就业情况,然后表示现时有5项工作可以提供,包括转钱、资金转移、以信用卡消费及出手机等。以资金转移为例,对方指公司老板要将资金移回香港,为避税将钱存入辖下的财务公司,求职者负责向该财务公司借贷,然后交还款项。工作中又声称为求职者安排签署免责声明,法律责任及款项均无需负责。
随后对方开始向记者要求提供个人资料、身份证和住址证明。记者向其询问公司会否取钱后逃之夭夭,对方就指“有免责声明有哂公司资料点走你(数),系无事我先会揾人”。
议员:巧立名目“揾快钱”均为借贷
协助跟进多宗贷款骗案的立法会议员尹兆坚指,不少个案都是收到同一个WhatsApp。他分析五个“工作”,相信当中三个均为贷款骗案,他指骗徒巧立不同名目声称可以“揾快钱”,例如接收汇款、转移资产、金融蚂蚁等,其实万变不离其宗,最终目的都是骗受害人借贷。
但最近骗案手法“变调”,骗徒先在对话中盗取个人资料,再假冒受害人借贷,令受害人不知就里将贷款当汇款拱手相让。另外的信用卡及出手机工作只为“斩多几両”,声称购物后无需找数,回报率更高。
贷款漏洞致冲击金融体制
尹兆坚指接触过多个贷款骗案受害人,大多为年青人,估计骗徒看中他们大部分没有借过大额贷款,信贷纪录良好,而其他借款所需文件如收入、住址证明甚至身份证,均能轻易伪造。问题为近年银行及银务公司推出毋须露面、特快批核、以手机就能确认的No Show贷款程序粗疏,被骗徒利用作行骗,导致滥借问题离谱,当中负责监管银行的金管局责无旁贷,“一个人闲闲地借几十万,要呃几百人、几千人有几难?全部都系烂帐嚟,对香港金融体制一定会做成冲击”,尹认为金管局需要规管银行保证借贷时确认身份程序合理安全。
受害人被质疑为同谋 尹兆坚批不负责任
尹兆坚又批评有个案中受害人报警后,曾被警方质疑是否同谋,“话佢系咪夹埋集团揾钱,甚至话佢系主脑,借咗钱唔认数”。尹兆坚批评警方不负责任,“如果系查得透彻我哋唔会质疑,证明到受害人真系有罪嘅应该要拉佢添,但不幸佢哋只对投诉人盘问,无同等地向指控紧嘅骗徒穷追同调查”。
亦有个案向银行要求索取当时申请借贷的文件记录,但银行拒绝提供。警方接获个案求助时,亦向受害人指无法取得搜查令。尹指警方根本毋须搜查令,便可以执法部门身份要求银行提供单一个案资料,另外他们应申请法庭命令而非搜查令。尹认为警方应加强追查骗案源头,及以网上巡逻或“放蛇”等方法打击诈骗集团。
求职骗案半年69宗 超去年全年一倍
据警方统计资料,今年首半年发生69宗求职骗案,比去年全年33宗超过一倍,涉及金额达1千1百多万。警方指69宗案件有26宗涉及借贷,骗徒以“揾快钱”作招徕,向应征的受害人讹称不同籍口如为测试财务机构辨认申请能力,以假文件尝试借钱;又或者替海外公司转移资产,以借贷方法将金钱拿出再交回公司,又称事后毋须还钱。
个别调查是否可信 警指非针对受害人
对于受害人会否有机会同负上刑责,商业罪案调查科总警司莫正科指警方会调查个别案件情况,但指受害人因卷入骗案要“上身”,“唔使还都烦餐饱”,警方不会针对被骗的受害人,但如果他于申请贷款时使用假文件而知情,就需要负上责任。不过,若受害人的确以为自己替有关公司工作,却被利用作犯案工具,警方按证据及调查认为其可信,则有机会证明事主的确为受害人。
莫正科续称,法庭亦会考虑其他因素,如金融机构于批出贷款有否失策,例如最近一宗骗案中,一间银行批出大额贷款,最后法庭裁决取消受害人的债务。莫正科指,警方会继续紧密与银行业界及金融机构沟通,有关审批贷款程序需要谨慎。
金管局:银行一般按指引制定有效措施
金管局发言人回复查询指,部分银行为了便利客户及提升客户的银行服务体验,利用网上银行、手机应用程式或其他途径,接受客户贷款申请,使客户毋须亲身到银行办理申请手续,金管局留意到提供这类服务的银行一般都有遵照金管局指引的规定,制定有效风险管理措施,确认申请人的身份和评估他们的还款能力,例如采用人脸识别技术和查阅申请人的信贷资料。
发言人称金管局会透过不同的监管手法,包括现场及非现场审查,确保银行符合相关的监管规定。就骗案或涉及不法行为的案件,金管局要求银行全面配合警方的调查,尽快将不法之徒绳之于法。若市民怀疑受骗,应尽快向警方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