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稻火龙】塱原田稻草 薄扶林村扎火龙 中秋夜传文化聚人心
今晚中秋赏月夜,港岛南薄扶林村将响彻锣鼓声,数十村民会合力舞动长达 30米的火龙,穿梭大街小巷,凝聚村民及祈福消灾。村民在昨晚(10月3日)迎月夜预演舞龙。试阵的火龙,较中秋正日上阵的小一半。火龙身上插满香枝,实由竹枝及禾秆草捆绑扎成。
火龙上的禾秆草从何而来?就在香港的稻田。长春社在塱原复耕稻米约十年,前年起,种米得来的稻草有了终极使命。收成后,长春社将稻草赠予薄扶林村的村民扎火龙。离开了土地,稻草背负起文化传承,教种米的小学员慨叹天然之物变化之多,让传统舞火龙文化可发扬光大。人称“龙的传人”的吴江干坚持传授扎火龙的技巧,只望将舞火龙文化传承下去。
盛夏之时,塱原禾稻添上金黄衣裳,随风摇曳生姿。米农手执镰刀一割,稻穗离开大地怀抱,在打谷机辗转翻滚后,卸下珍贵的谷粒,孕育大米的重任看似到此为止。
自然界所有嘢都可以循环再用,好开心禾草可以再用。
米会学员:好开心禾草可再用
米会学员参与扎龙身,大人抓起稻草包裹麻绳,逐点掺入对折的稻草加厚,再捆绑铁丝扎实;小孩围在一起剪铁丝,或修剪绑好后乱窜的稻草。13岁的安祈感叹:“自然界所有嘢都可以循环再用,好开心禾草可以再用。”妹妹心祈也谓:“以为科技可以做好多嘢,但原来天然嘅嘢都可以有好多变化、创作。”
结构较复杂的龙头,则由吴江干师傅的弟子于巷子的另一端动手扎草。
“跟返啲粗幼呀,唔得就唔好夹硬扎落去呀!”
“得唔得?够唔够?够就索!”
火龙长30米 形态气势摄人
受地理所限,火龙一般长达30米,约重70至80斤。“所有龙都系喺寺庙、画,或者中国人嘅意识想像出来,有摄人嘅气势,一望就知似不似,但好空乏,无准则。”龙身以麻绳为基础,他解释“打龙饼”时弯弯曲曲,而且在横街窄巷瓹窿瓹罅,故火龙不可当作一件定形的艺术品去做。
插上线香“火力”十足
迎月夜,薄扶林村村民先作预演。拜过神后,小火龙出发,穿梭于各家各户,叩头送福。村民封利是求意头。由于村内路窄,火龙被迫头尾分开走,方便拜访每个家户。火龙虽小,插上线香,依然“火力”十足,熏得途人眼水直流。舞火龙的村民更是难耐鼻水,向旁边的记者讨纸巾。
首次体验舞火龙的外籍记者感受至深,坦言未试过采访时流这么多眼泪,下次再次一定要戴眼罩。村民指,中秋节正日所舞的火龙大上一倍,期间会游走于薄扶林道各处,市民可站在路边观赏。
扎龙精髓在凝聚
吴江干扎龙四十余年,在薄扶林村土生土长。近年他不再落手扎火龙,更著重教授技巧,充当顾问。说到“传承”两个字,他激动道:“只有教先可以传承,如果唔系无意思,我叻有咩用?我扎到100岁有咩用?希望一代传一代……(舞火龙文化)有生命㗎,唔系所有嘢都系博物馆睇到,系图书馆见到,人传人最紧要。”
他在村内开办“火龙工作室”,慨叹没一个人真正学到底,至近两年终有年青人坚持扎下去,“知道要珍惜,因为断咗就无,只有永远系图书馆睇到”。此时此刻,他坦言年轻人仍未能接班,“接要等佢了解其他扎作后,再了解文化,唔单止系要扎到出来,最重要系𠮶种凝聚,聚到一班人,咁先好,不约而同聚埋几千人去玩一个游戏好难”。
教人逾千 分享喜悦
吴本为竹艺师,走入中小学、大学、社区授课,教人过千,默默推广竹艺,只为引导更多人了解薄扶林村的文化。“中国人讲求文化,无根边有文化,所以传承文化要寻根。”他一再强调,人传人才令人珍惜当中的价值,也才会刻骨铭心。“我唔系要靓,我要凝聚,要分享,要开心。”
“龙归沧海” 火龙会投身大海
薄扶林村舞火龙有逾百年历史,上世纪80年代因村民争执停辨,1997年中秋复办至今,今年8月更被列入“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今晚6时半,火龙将依旧舞动,参拜李灵仙姐塔、西国大王庙、伯公坛后,游走村内大街、围仔、龙仔督及菜园,最后舞至瀑布湾“龙归沧海”。以往火龙会投身大海,但近年只会稍为浸泡,火龙也不会重用,换言之,扎出火龙,一夜起舞,凝聚人心,就是田里稻草的最后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