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周报社论】立会选举延期一年 社会应善用冷静期

撰文: 香港01
出版:更新:

上周五(7月31日),特首林郑月娥宣布,由于新冠肺炎疫情严重,令选举筹备工作难以顺利推进,加上数十万计境外选民恐无法回港投票,为了令选举公平举行,决定运用《紧急法》将原定于9月6日举行的立法会选举推迟一年,并将提请人大常委会“决定”如何处理立法会未来一年的“真空期”。选举押后一整年,难免会引起法律和政治争议。若然情况许可,我们认为立法会选举应如期举行,让市民行使投票权。然而,从公共卫生角度和选举公平性而言,疫情如此严峻、不确定性如此高,谨慎推迟选举是可以理解的。既然政府已作出选择,中央政府亦表明支持押后选举,香港社会便应善用这一年寻找“反守为攻”的可能,化不理想的遭遇为机遇。

香港正受第三波疫情侵袭,严重程度明显高于此前两波,而且未见受控迹象,最近两周每日确诊人数均过百,病毒源头亦尚待追踪研究。本来,香港在爆发第二波疫情后平静了两个多月,如今病毒重新肆虐,说明社会不容松懈。在此局面下,政府决定推迟选举,有其道理。有人指出,可以在疫情平伏后便恢复选举,无必要一下子推迟一年。然而,选举工程和立法会的运作都需要一定时间作规划,难以像“下周是否在家工作”这些防疫措施那样每一、两星期改动一次。

有不少食肆贴出告示,指因疫情而暂停营业。(资料图片/黄颖津摄)

在政治猜忌攻讦频繁的现实下,推迟立法会选举一年,难免令人觉得政府或有政治计算,也有人指摘建制派因害怕大败而逼使政府押后选举,还有观点认为中央在争取时间“清算”抗争派。然而,林郑月娥在记者会提到疫情带来的一些影响选举公正性因素—疫情防控措施令候选人无法进行竞选活动、市民特别是年长选民可能因疫情不敢出门投票、长居外地的选民因入境检疫控制无法回港投票等,也都是事实。

换个角度看,如果抗争派认为选民真心实意支持自己,为什么忧心一年之后会失去这些支持?香港社会经历了反修例示威,尚未完全从政治躁动中平静下来,新近实施的《港区国安法》带来新的震撼,大家仍未有时间沉淀了解《港区国安法》及在中美大角力下整个国际局势的变化对香港有何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投票,到底是理智先行,还是情绪主导,实在毋须多言。

须知道民主政治的优劣,并非单纯取决于投票那一刻的考虑。民主还要求选民理解复杂的社会议题,作充分的讨论及考虑。有时候,过分地将精力集中于投票的形式,反而忘记了真正重要的理性讨论,结果是暴露了选举制度的弱点。英国脱欧派无所不用其极夸大脱欧的好处,诉诸排外和疑欧情绪,民众因而情绪化地投票,不少人在公布结果后立即表示后悔。特朗普在2016年之所以当选美国总统,同样因为成功煽动选民的不满情绪,而他上台后奉行民粹路线,推出众多不合理的政策,却没有解决社会问题,反令美国逐步丧失国际信誉;新冠疫情更是彻底撕开其“皇帝新衣”,但代价是失去逾15万人的性命。

美国的疫情一直严峻。(资料图片/路透社)

挑战底线尽现虚妄 回归初心理性问政

反修例风波对香港的冲击是史无前例的,但未尝不是一次当头棒喝。它足以证明,政治争论无法离开“一国两制”的基本框架,中央政府也不存在被要胁就范的可能性,超越政治红线必然会遭遇强势的反击,得不偿失。过去一年发生的诸多事件都蕴藏着深刻的教训。试想想,自“占中”以来,诸如“港独”、边缘冲突策略和要胁政治,甚至诉诸美英等西方国家帮助港人对抗中央的天真想法,到底为香港带来了什么改变?有些政客自我宣传为让香港人“觉醒”了,这种鸵鸟思维难以掩盖他们的政治赌博一败涂地的实情。继续沉醉于这些虚妄的政治幻想中,只会让香港沉沦于毫无意义的政争游戏中。虚妄的政治抗争根本无法解决问题,只会让社会失焦,错过改革的良机。

在政府宣布押后立法会选举前,最少有12名泛民参选人遭DQ,包括一些现任立法会议员及区议员。政府清楚画出五条红线,对于摆明车马把议会视作政治对抗舞台的抗争派而言,这个结果可谓“求仁得仁”;对传统民主派,尤其是有多名参选人被DQ的公民党来说,这却是一次心灵叩问—究竟是要回归理性从政初心,继续争取在议会里推动社会改革,还是随波逐流地被进一步带向没有出路的抗争歧途。这次DQ未必代表一年后不能再报名参选,但如果选择继续在议会工作,便要决心与“揽炒”及“勇武”割席,不再践踏政治红线,尤其要尊重“一国两制”的根本原则。

否决抗争派参选人并不等同香港不再需要政治争论、不再需要选举。事实上,香港很多事情急需改革,必须在议会中详细磋商。只是社会一直被不切实际的政治想像骑劫,如“倒钱落海”般将精力浪费在无谓的政治争拗上,任由真正重要且需要解决的问题“永续”下去。过去,社会精英和中产代表受英美自由主义思潮影响,错误认为“港人富足,有更崇高的追求”,对社会大多数人承受的经济不公平视若无睹;如今在疫情和中美角力夹击下,这种不公不义的丑陋一面完全暴露于人前,他们还有“闲情”在那里高谈阔论吗?

一些原本安逸的人可能突然面对失业的打击,遑论首当其冲的弱势基层,他们欠缺自保的能力,被放无薪假,“手停口停”,甚至一度因为食肆暂停堂食而要在路边用膳。港人应该明白,香港的经济和社会结构并不如一些人所讲的那样牢固,而经济和民生分配才是真正影响每个港人生活的基石。香港的产业和分配结构扭曲,亟须进行改革;香港的贫富悬殊源于政府未能改革既得利益结构,公共政策从来不对题,这些在以往都被政治争吵盖过,却实实在在左右港人的日常生活与福祉。总结成一个简单的问题就是,到底我们是花精力继续水中捞月般妄想“港独”、推动民粹和无意义的抗争,还是聚焦改善民生,让港人安居乐业?

《香港01》从不认为“自决”、“港独”等构想是香港的出路。(资料图片/路透社)

把握时机凝聚共识 调整方向厉行改革

选举推迟一年,“话长唔长,话短唔短”。说一年很长,但不可能解决香港众多深层次结构矛盾;说这一年很短,却足以调整方向、启动改革,重新凝聚社会共识,严厉督促政府承担责任,切实将市民求变之心转化为改革动力,推动各种措施。

一年的时间可以有多少意义,取决于社会主观上要做什么,从政者尤其不可荒废光阴。舆论嘲笑推迟选举乃政府报答建制派的“不离不弃”,但如果建制政党继续不思进取,不提出足以说服人心的改革蓝图,一年后即使选民冷静下来,也不见得会投票给他们,甚至可能流失更多支持者。同样,民主派在这一年内,是否能放下虚妄的抗争路线,回到“一国两制”的大框架内推动改革,证明自己除了叫嚣漂亮的口号、尾随抗争派煽动的群众情绪,更具备改变社会的想像和韬略?

至于特区政府,相信许多市民如今对其不再抱有期望,如果一众高官在未来一年未能证明自己真的觉醒,不仅会在明年9月再看到市民用选票表态,社会民情亦恐再度恶化,新的动荡随时一触即发。

让我们大胆想像,如果有100万人上街或冲击政府总部,争取的是改革房屋与退休保障政策,而不是“港独”和“五大诉求”,中央政府又是否可以用《港区国安法》应对?或者到时候被清算的是尸位素餐的官员和公务员。林郑月娥与一众高官别无他选,只能够痛定思痛,回应社会求变心切的呼声,大力推动改革;如果继续充当既得利益群体的保护伞,无论用任何借口都只会继续受讨伐,甚至在激进政治中被消灭。

浏览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

敬请留意8月3日出版的第225期《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

你亦可按此试阅周报电子刊,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