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周报社论】“35+”的“揽炒” 只是一场空

撰文: 香港01
出版:更新:

本年度立法会换届选举提名期已于7月18日开始,将在本周五(7月31日)完结,各党派成员陆续收集到足够提名,呈交参选表格。遗憾的是,我们仍然看到不少泛民主派及抗争派的人宣传那套虚幻的“35+”愿景,声称控制过半议席后就能瘫痪特区政府运作,以达致“揽炒”,借此威逼政府接受“五大诉求”。市民有权投票支持任何阵营获得“35+”,这无可厚非,但将获得“35+”作为手段来“揽炒”议会,既是违法,更是欺骗,因为“揽炒”根本不可能成功,只是“呃票”的口号。

“揽炒”作为抗争派煽动市民情绪以争取支持的口号,只会带来进一步损害港人利益的“自炒”。过去一年来,泛民议员奉行政治挂帅,为反而反,使得民生政策遭拖宕,市民有目共睹。港九新界各处街头遭破坏的痕迹尚未完全修复,经济又因新冠病毒肆虐雪上加霜,而所谓“国际战线”呼吁的海外制裁只是让香港成为中美博弈的棋子,徒增折腾,抗争派竟然还打算透过“35+”将“揽炒”带到本应尝试解决问题的议事厅堂,实在是损人不利己。

我们先要不厌其烦重申一点:香港实施的是“行政主导”管治模式,不是行政、立法、司法之间的“三权分立”。这是“一国两制”设计时就确定的,也是延续港英殖民地时期的政治制度。尽管《基本法》文本没有“行政主导”四字,但这无法改变当年记录写下一众起草委员选择了“行政主导”模式的历史,更不能抹煞《基本法》条文内容到处充斥着关于“行政主导”规定的客观事实。

如同世界上大部份总统制(如美国和法国)或半总统制(如台湾)国家或地区,民选议会在“行政主导”模式下必然受到行政机关各种制约,像是行政首长有权解散议会和颁布不受议会监督的行政命令、议会通过法案最终须由行政首长签署生效等等,至于议会选举的具体运作程序往往也是由行政机关管理。即使再出多少获人民授权的代议士,也不能够逾越这套法定制度,强行做超出自身权限的事情。我们非常重视立法会的责任与权力,但这是在理性使用的前提下,而不是将其用作损害社会稳定和市民切身利益的工具。

可惜抗争派的“35+”论述就是对此现实视若无睹,肆意渲染民意代表等同万能。就以他们最常提到的全面否决《财政预算案》一事为例,《基本法》第51条明确规定,即使《财政预算案》被否决,行政长官仍能透过解散立法会和临时短期拨款方式维持政府运作。因此,抗争派意图在议会进行“揽炒”,后果注定会和其他地方一样“自炒”—“炒”了议会,却“炒”不到政府。

在剑指议会35+的大前提下,众多在民主派“初选”出线直选、甚至功能组别的参选人,都做了两手准备,寻觅“Plan B”人选延续议会抗争路线。(资料图片/李泽彤摄)

揽炒无助争取诉求 荒谬抗争徒添烦忧

另一方面,“行政主导”也限制了“五大诉求”绝无可能透过立法会“35+”实现。撇除已“成功争取”的撤回《逃犯条例》修订,议员法案不可以触碰包括“真双普选”在内的政治体制议题,“暴动”事件定性、律政司撤销示威者控罪与否,完全不受议会干预,甚至连引用《权力及特权法》调查“警暴”,也因为牵涉保安事宜而要征得行政长官同意相关公职人员作证才行。

议会“35+”实际上没办法“瘫痪”到特区政府,也无助于争取“五大诉求”,所以抗争派描绘的那幅“揽炒”蓝图,根本就是在自说自话,欺瞒其他泛民主派成员与支持他们的“和理非”民众。

前车可鉴,反修例风波中的“勇武”徒劳无功、自食其果。既然如此,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甘愿当“揽炒”幻想的信徒呢?他们究竟是真的看不穿“35+”抗争背后那套荒谬逻辑,抑或自我催眠,不肯醒来面对现实?

况且,随着《港区国安法》的实施,央港各部门相继发声指出,“揽炒”属于阻碍特区政府运作而有可能干犯相关法律,可以看出,这种议会抗争方式已经慢慢走向了死胡同。那些支持、同情“揽炒”路线的人,必须认清长此下去既冒违法风险,又达不到自己目标,还会害得整个社会继续折腾,进一步浪费市民的时间和精神。

“行政主导”也限制了“五大诉求”绝无可能透过立法会“35+”实现。(资料图片/梁鹏威摄)

只懂破坏不知建设 席位过半要来何用

话说回来,“35+”或者席位过半在香港议会本来亦不是什么新鲜事,只是以往几届立法会占据优势的是亲建制派而已。很多人不满意亲建制派,是因为他们很多时候仅懂得盲目配合政权,没做好议员本份,往往未加思虑就对法案投下了赞成票,并否决所有来自泛民主派阵营的修正建议,导致特区政府管治班子二十多年来一直怠慢施政,得过且过,放任社会百病丛生。如果说立法会在昔日亲建制派护航下通过了许多保护既得利益阶层的政策,那么“35+”优势易手之后,不是更应该借此改善这种情况吗?如果泛民主派及抗争派今次顺利从亲建制派的手中抢得“35+”席位,而抗争派成功劫持民主派走“揽炒”路线,行使“否决权”阻止全部政府法案通过,其建设性不是比昔日亲建制派的“35+”更低吗?

反修例运动改变了香港的政治版图,政府与亲建制派必须亡羊补牢推动善治,这是回归从政初心,也是回归从政理性。这个道理对泛民从政人物也适用,而不是去破坏本身已经乏善可陈的议会成绩。

我们乐见任何理性派别获得议会大多数议席,并把握时机推动社会改革,助市民实现安居乐业的卑微愿望,但我们绝对反对以“瘫痪”政府为纲的揽炒派、抗争派获得“35+”,因为这只会把香港拖入另一个血雨腥风的阶段,使社会更加撕裂,却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泛民主派因而面对抉择究竟要循序渐进,还是原地踏步?(资料图片/翟睿敏摄)

议员应该踏实讨论 岂容沦为政治表演

曾几何时,像英美议会那样的“文明议政”,既是港人对代议士的期盼,也是许多民主派议员的自我期许,大家懂得要求出选的议员要准时出席会议,不可以在席上睡觉或“玩手机”,发言与投票都应该踏实地就事论事,而不是根据党派立场片面支持或反对;曾几何时,港人看到别处国会出现代议士拳脚交加的场面,还会感慨他们表现不成体统。至于本地议员偶一失言使用粗言秽语,又或高声呐喊、展示标语,可能随即就遭舆论声讨有辱斯文。然而,如今在立法会议员之间相互辱骂已成常态,频密流会或搁置法案未再被当成问题,民意代表要靠指手划脚、大呼小叫,甚至拳打脚踢进行“政治表演”,刷“存在感”的重要性远远高于正经讨论列入议程中的法案内容,近日更开始上演撕毁章则、投掷脏物等戏码……这真的就是我们想要的议会吗?

让港人对这一切感到麻木的元凶,显然就是近年那些抢夺了话语权的抗争派。他们强词夺理地将协商合作说成“投降”、“跪低”,循规蹈矩做事竟被他们当作维护不公制度,好像除了“抗争”以外别无他选。一众泛民代议士为了迎合“抗争者”口味以赢取选票,居然纷纷弃本业不顾,化身为“斗士”。本应该和平理性议事的厅堂,就这样沦为以“抗争”为首的“政治表演”舞台。

“35+”的议会“揽炒”,正正是抗争派试图搬上立法会厅堂的最新把戏。香港社会经历去年的反修例骚乱,今年又遇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已经没有任何再内耗下去的资本。立法会换届选举按理可以成为拨乱反正的契机,好让我们抛开亢奋宣泄、回归理性沟通,难道这时这刻还要继续沉溺于无谓的抗争吗?

无论哪一方在今次立法会选举掌握了“35+”,都需要利用它来推动本港停滞已久的改革进程。即将卸任立法会议员的工党张超雄早前就直指依靠“35+”议席否决所有政府议案并不是可行方法,相反,他还提出假若“35+”成事,就要趁机赶快通过以往未能够完成的保护儿童、院舍修例、罕见病等民生相关法案,如此才算是善用这一个推动施政的平台。他的声音十分值得我们深思。

建派制于区议会选举大败收场,昔日为第一大党、原拥过百席的民建联,仅有21人当选。(资料图片 / 罗君豪摄)

建制派议员过往做得差,沦为政府的橡皮图章。经过反修例一役,一些建制派议员更勇于批判政府,但仍远远不够。建制派的优势和劣势众所周知,优势是得到中央政府某种程度的政治信任,劣势是由于自己不作为而被讥为“保皇党”、既得利益擡桥者,遭到市民鄙视。当社会发展停滞不前,问题叠加,公平正义被蔑视,市民就会将怨气和怒气尽情发泄在他们身上。我们欢迎建制派洗心革面,承担起推动社会改革的责任。泛民议员不应只想作为其对立面,如果他们提不出更好的政策蓝图,一味诉诸不切实际的对抗行动,只会走向另一个极端,辜负选民所托。

浏览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

敬请留意7月27日出版的第224期《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

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或按此试阅周报电子刊,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