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周报社论】超级联系人已成过去 香港应做大湾区龙头
港珠澳大桥上周开通,连同广深港高铁启用,以及港人内地居住证落实等措施,反映中港融合全速推进,中港关系已进入了“新常态”。每逢巨变或经历具时代意义的社会转型,都会有强者诞生,淘汰弱者。香港经历数届政府的懒政无为,国际和地区地位早已动摇,特首林郑月娥要带领香港立足“新时代”,务必要展现领袖风范。
她上任以来,纵有一些建制派对她不满,但国家主席习近平南下主持大桥开通仪式时,与她并肩进场,多少显示出对她的支持。因此,林郑应敢作敢为,登高望远,不要再瞻前顾后,有负众望。同样地,她要认识到大湾区是香港的主场,港人应积极主导规划,而非只甘于当“参与者”,乃至所谓的“联系人”。
对于在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进场时走在其他国家领导人前面,与习近平并肩而行,林郑事后解释,因为进场时只有她一位女性,副总理韩正出于客气才叫她走前些。但中共一向重视政治符号,这些“客气”举动,多少是对她的肯定。林郑必须认清,她之所以获支持出任特首,是因为中央相信她除了有政治魄力之外,还具备包容各方的能力。纵然最近有建制中人对她强烈不满,更传闻有人到北京打小报告,但在行政主导的体制下,特首要做对香港和国家有利的事,无人可阻,中央亦会全力支持。这一次与国家主席并肩而行,极具深意。林郑是时候改变心态,不应做畏首畏尾、有勇无识的“小女人”。
在认识到自身地位后,特首还须为香港筹谋发展方向。林郑进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乃香港特首首次跻身中央顶层组织,足以证明《香港01》多次指出的事实:内地与香港的关系已然发生变化。既然如此,她就更应该积极掌握机遇,为香港争取成为大湾区的领导者,达致与其他城市互惠互利的目标。林郑在大桥开通仪式上发言,表明香港不再是“联系人”,而是“参与者”,反映她在地区规划的参与上比过往特首大进一步。但是,香港是大湾区的“参与者”仅属常识,她要进一步认识到香港还应该是大湾区的“龙头”、大湾区是香港的“主场”。
什么是“龙头”?这里指的并不是位份或层级,而是角色与功能,也就是担当主持大局者,设置议程,制定计划,主导落实。什么是“主场”?不是站在边缘或由外到内参与,而是在自己的地方做大家的事,大湾区就是香港人的地方,不是“去”,而是“在”。
香港倘只当“买办” 难赶上时代发展
“联系人”之说由上届政府提出,在一些建制派中颇为流行,意思是在国家的“一带一路”发展规划下,香港要透过专业服务助内地城市走出去,并助其引入资金、技术、人才。的确,在殖民地时代,香港的买办中介业务一度畅旺,但时移世易,内地城市非复吴下阿蒙,随着发展愈趋成熟,当中不少已具备走向国际的能力。如果港府不推动产业多元化,一旦内地不再需要香港这个“买办”,香港还剩下什么?香港既然有能力助内地引入外资和人才,为什么不为自己筹谋,为香港成事?
港人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形形色色的“经纪”,对各式中介人的作用绝不陌生,但我们应该意识到,不能事事假手于人或为他人做嫁衣。例如,香港是全球最大的IPO市场之一,今年又着力推动改革,吸引新经济企业来港上市,但在想方设法拓展股市版图的同时,我们也应积极思考如何壮大本地企业,打造本地的上市公司,不让它们在新经济里沦为无关紧要的闲角。如果港人继续妄自菲薄,甘于赚“斟茶递水”的钱,只会被时代淘汰。
一些建制派与本土派的政治立场虽然南辕北辙,但他们的认识都落后于形势。出于无知,本土派以为香港是独立不群、傲视内地的“城邦”,殊不知内地早已起了急速变化,经济、文化与社会制度长足发展。至于主张香港要做“联系人”的建制派则不思进取,以为香港仍可像殖民地时代般做中国的窗口。
港独离经背道,民众尚可警惕,而且他们只属社会极少数。建制派“联系人”之说貌似合理,现实却是拖香港后腿。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是有影响力的“社会精英”,而非思想青涩的大专青年。港独份子就算思想上有多激进,也只是流于叫叫口号、写写网络文章、举办游行的层次。相比之下,认为香港要做“联系人”的建制派,不少掌握实权、出任要职,更能影响香港前途。由是观之,他们严词批评港独窒碍发展,或许只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相对于提倡香港要成为“联系人”的建制派,林郑走前了一步,但仍嫌不足。她提出“参与者”之说后,接着提出“明日大屿愿景”将配合港珠澳大桥、机场第三跑道,让大屿山成为通往世界、珠三角的双门户。但是,香港面对的问题绝非实体基建不足,又或对外不够开放,而是产业定位落后于时代,官员欠缺视野与魄力。她在演说中强调“明日大屿”而不谈其他政策,反映她对香港问题的认识仍不够全面、深入,在这种思维下,香港难以成为大湾区的龙头。
林郑应直面变化 三管齐下当龙头
无论从历史还是时势看来,香港作为大湾区龙头,当之无愧。改革开放40年以来,港商一直是内地经济的积极参与者,历史上更是珠三角经济发展的一股重要动力;时至今日,香港仍是大湾区内最富裕繁荣的城市,说大湾区是香港的主场,有理有据。今年2月,曾主管港澳事务的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张德江在北京出席“一带一路”论坛时指出,国家没有忘记、亦不会忘记香港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独特作用。
从时势角度看,香港近年发展纵使停滞不前,但仍有既有优势,例如完善的司法、金融制度,至少是大湾区其他城市短期内仍难赶上的,香港的教育、医疗等产业也极具发展潜力,加上在大湾区规划上中央对香港的重视,只要政府有认识、有作为,必定能令香港适时再起。
要做大湾区的主导者,政府应从几方面着手:首先,要改变心态,全力思考如何更好让香港与其他大湾区城市融合,积极推展有利于融合后的大湾区经济发展方略;其次,要改变发展方式,规划香港的产业发展路径,既要掌握金融服务这一优势,更应该至少在医疗、教育、法律三方面提出作为大湾区中心地位的计划,继而在科技、创新等领域寻找迎头赶上的方案;最后,要改变认识,拒绝夜郎自大,不要妄自菲薄,既要意识到并接受中国正影响新一轮全球变革的事实,更要成为这种变化主导者的一员,提出全面推动自身改革的议程,让香港人重新为自己的未来积极求变求成。当然,官员和社会精英既要对中央清晰说明为什么香港能担当重任,更要让市民同心协力,共同为自己和下一代创造另一次奇迹。
也许有人以为,香港要当大湾区龙头是狂妄和自大。但是,只要竞争是良性的,多个城市争当龙头,对大湾区发展来说有利无弊。更何况,从广佛同城化以至深圳一连串积极的举动看来,区内其他大城市均极重视自身在大湾区的角色。过去的地区经济合作计划雷声大雨点小,港人难免以为大湾区务虚而不务实,如今,大湾区已列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绝非纸上谈兵,政府必须造出成果,让市民认识到地区融合的好处。
新时代来临,香港是再次崛兴还是一沉不起,只在一念之间;为了香港的前途,官员必须尽快认清形势,果断作出抉择。
浏览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
敬请留意10月29日出版的第135期《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您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