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实践中央对港政策新思维 张德江泛民会面的重大意义
4月14日,港府公布全国人大委员长张德江访港出席“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翌日出版的《香港01》周报,我们已指出,掌管港澳事务的中央港澳工作协调小组组长张德江南下,不会只就“一带一路”议题发表言论,预料他会“传递中央治港的最新立场,甚至包括中央对港独的最新定调”。张德江过去三日在香港的“看、听、讲”,及他此行的目的和活动内容,都证实了《香港01》的判断正确。
张德江此次访港,名义上是应行政长官梁振英的邀请,出席政府主办的“一带一路”论坛,自然要就论坛的主旨发言。他鼓励港人把握“一带一路”的机遇,进一步放大和提升香港的优势。这是北京的一贯立场,并无新意。
焦点中的焦点
真正令人眼前一亮的,也是张德江这次访问的“焦点中的焦点”(梁家杰语),是他周三与4位泛民议员在宴前的“酒会”会晤和对谈。正如很多评论指出,这是香港回归后中央领导人首次直接与民选、代表民意的泛民议员“近距离接触”。与张德江会面的其中一位泛民议员、公民党党魁梁家杰对《香港01》表示,这等于是中央确认了泛民议员的“宪政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会面并不是礼貌性的互致寒暄。4位泛民议员就特首、政改和中港关系表达了相当尖锐的意见。张德江没有表现不悦,也没有反驳,并且用“放诸四海皆准”来回应他们对真普选的诉求。在谈到发还回乡证予若干泛民议员, 张德江的回应是“问题总会解决的”。
中央对泛民的态度有了改变,还可见于周四张德江离港前与各界代表会面时发表的讲话。他将泛民形容为“不同意见的社会群体和代表人物”,而不是“反对派”,又表示会听他们的意见,还要“耐心地倾听,了解对方的立场,让他们把话说出来”。
这一切都不是偶然的。有理由相信,中央对港政策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直以来,最能够影响中央治港路线的京官是港澳办前主任廖晖,今次张德江来港向泛民抛橄榄枝,意味廖晖主政时期所演绎的中央对港政策正式寿终正寝。
香港回归将近19年,历年访港的中共领导人如江泽民、朱镕基、胡锦涛、温家宝、习近平和李克强等人,他们访港时的两地关系的景况,均未似此番张德江来港这样堪忧。就算是2002年朱镕基访港,那时香港经历亚洲金融风暴冲击,经济衰退,政府财政收支连年赤字,这些都不过是一时的经济不景。那时朱镕基为安定港人信心,说过若香港有需要发债将会身先士卒认购支持。在朱镕基的豪情壮语和国家坚实的后盾下,很快安稳了港人民心,其后中国国务院前总理温家宝在沙士后来港,带来了CEPA,帮助港商开拓内地市场,同时开启了“自由行”大门,挽救香港旅游业和零售业。
政改争议撕裂中港
但此番张德江来港,已是相隔2012年时任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港4年,香港在这段时期,经历占中和政改争拗,社会日益泛政治化,中港两地面临前所未有的分离、撕裂。从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2014年6月发布《“一国两制”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实践》白皮书,首次突显中央“全面直接管治权”,到人大常委会为香港特首普选落下重重框架,再到某些内地官员、学者鼓吹“去殖民化”论、“两制隔离成港发展障碍”论、“香港法官错误理解基本法”论等,这种不愉快的经历,激起港人对中央的不满,令原来明确的中港关系变得复杂和尴尬。
“一国两制”本是一个无先例的制度实验,其要义就在坚持一国原则,尊重两者的差异,任何偏重一边均会令“一国两制”走样、变形。任何社会要畅顺运作,都有赖人民与政府合作和支持,但当社会撕裂的时候,单靠批评、镇压实在无法维持社会安宁;用张德江的话来说,就是在过去一段日子,香港正不断经历着“对其没有好处”的“折腾”。
这次张德江带来的治港新思维是什么呢?简言之,就是首先抱开放、包容的心,与持不同意见的人士作直接、坦诚的沟通。这意味着放弃敌我矛盾的斗争思维,不再将香港的政治力量简单化地二分为亲中派与反对派。然后将亲中派视为爱之欲其生的“亲信”和“自己人”,将反对派视为需要提防、打压与排挤的“异己”与“敌对势力”。这套管治思维的问题在于,被定性为反对派的泛民主派是民选的民意代表,不吸纳这股政治力量、不听取他们的意见,等于疏远选民和与民意脱节,只会造成不断的争拗和社会内耗,又怎可能政通人和?更何况主流泛民大都属于温和派,不乏争取香港回归的爱国人士。他们原本可以是在香港落实“一国两制”的重要力量,将他们定性为反对势力既不公允,也不明智。
建制派与泛民主派的朝野分割,是造成今天香港社会撕裂的重要原因。这种厚此薄彼、亲疏有别的做法,在香港的发展遇到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时,建制派开始蜕变为既得利益者和骑墙投机者,更成为窒碍香港改革的保守势力。
张德江这次来港用“看、听、讲”三个字概括他此行的目的和活动内容,就是这套新思维的行动和实践。正如他的抵港讲话所言,他今次确实在不同场所和不同环境积极发表讲话。这些讲话其中一个最重要的主题就是开放和包容。所以他说不要“分党分派”,又指香港是多元社会,有不同声音很正常,只要尊重一国两制和基本法,只要为香港好,中央“愿意听取各种意见,通过各种方式交流”。
新思维会产生新格局。北京以实际行动向泛民打开沟通的大门,4位泛民议员的勇气,值得我们鼓掌。在香港目前复杂的政治形势下,泛民接受邀请与中央领导人会面不是容易的决定。4位泛民议员之中,民主党主席刘慧卿和卫生服务界的李国麟马上接受;泛民会议召集人何秀兰经考虑后改变初衷接受邀请,梁家杰则在和党执委沟通两天之后才接受,这完全可以理解。最重要的,是他们最后选择了沟通而不是对抗,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忠于自己的信念, 在与张德江会面的时候,就他们对香港问题的理解和认知痛陈利害,包括落实真普选、梁振英下台和停止干预香港事务。他们不亢不卑的态度令人佩服,也是港人之福。
刘慧卿告诉《香港01》,会晤结束,他们离开之际,一位出席酒会的人士用英文对她说“我以你们为荣”。此话不假,香港人应该以这4位在关键时刻为香港做了正确选择的议员为荣。他们所作的正确选择,致使中央对港的新政策可以顺利展开和得到实践。没有他们的积极回应,这次兼具破冰和破局意义的历史性会面便不可能发生。
4位泛民议员在张德江面前实话实说、直斥特首之非,令政敌无法将“出卖港人”的罪名加诸他们身上。同样重要的,是他们的直言为中央与泛民的坦诚沟通定了调子和标准。《香港01》经常强调,要解决中港矛盾,双向沟通是关键。自说自话不是双向沟通,只说对方喜欢听的话也不是。
长期以来,泛民不但遭中央政府的治港机构忽视,也被港府冷待。近年来又被激进民主派和本土派追击和分薄票源,可说是两面受敌。这个格局势必会因张德江与泛民议员的历史性会面而出现改变。中央领导人今次打破常规与泛民议员会面,其实是打了中联办和特区政府一个耳光。试想,如果他们尽了责任做好份内的工作,又何需国家领导人费如此大的周章破冰?现在中央的对港政策既然出现重大改变,并由身为委员长的张德江南下亲自示范,中央政府治港机构和特区政府便不可能不改弦易辙,像以往一样视泛民而不见。
对张德江访港的误读
张德江访港结束,中联办主任张晓明形容委员长与泛民议员会晤,是突显了国家领导人的宽容和气度。其实,能够作为国家领导人,宽容和气度应该是基本的素质,并不需要下属强调,更何况会见香港泛民议员是领导香港事务的张德江的份内工作。用宽容与气度来描述与泛民会面,好像有点高高在上,并不能正确反映张德江访港期间企图展现的态度。
梁振英在建制阵营多年,一般人都认为他很懂得掌握中央政府的意思,有效阐释中央的对港政策。然而,至少在最近的两会之前,香港市民普遍相信他的强硬态度和斗争文化代表了中央,以致出现梁振英的民望下降,中央在港人心目中的受尊重程度同步大幅贬值,说中央被梁振英挟持了不为过。这一次张德江访港所展现的姿态显然与过去几年的梁振英非常不一样,甚至可以说,张德江这次访港是为其“补镬”,修补不断恶化的中港关系。人们不禁要问,梁振英就真的这么不知道中央在想什么或者是如何思考问题的吗?
经过这一次张德江访港,香港人应该重新认识中央政府是如何思考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够不至于被某些人继续误导中港关系,要知道,这些人既不能了解中央思维,就更不会懂得如何将香港问题的实况反映到中央。如果真是这样,中港之间不可能不继续“带着矛盾去沟通”。
从这两种人对中央政府的错误解读,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绝大部分香港人无法意识到中央政府的治港思维。经过这一次张德江访港,香港人应该重新认识中央政府是如何思考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够不至于被某些人继续误导中港关系,要知道,这些人既不能了解中央思维,就更不会懂得如何将香港问题的实况反映到中央。如果真是这样,中港之间不可能不继续“带着矛盾去沟通”。
泛民必须把握时机
至于激进民主派和本土派,看见泛民与张德江的历史性会面,心里可能不快但却不能发作,因为没有发作的理由。张德江也提到本土,说有极少数人排斥一国和抗拒中央,甚至提出港独,以本土之名行分裂之实。他没有提到占中和旺角骚乱,但强调法制是“核心价值”和“社会稳定基石”,并希望司法机关“不纵容违法”。泛民主派以和平、理性和非暴力手段争取目标,与激进民主派和本土派不可混为一谈,北京在这方面的立场已经非常清晰。
被边缘化已久的泛民必须把握时机,积极争取与中央加强沟通。 今日的香港有太多的挑战要面对,太多的困难要克服。很多民生问题,要靠港府与泛民充分合作才有望解决。港府要虚心听取和积极吸纳有广泛民意基础和代表性的泛民意见,泛民也应该着力于敦促政府改善民生、励精图治的工作,化消极抵制为积极监政。我们曾经表示梁振英不应该寻求连任,但他的任期还剩下一年,泛民不应只纠缠于梁振英一人的去留,而是争取在这期间为市民福祉制定合理政策,才算是各司其职。
至于香港人在这个新格局中应该怎样做?张德江说香港是个“气候好、环境好和饮食好”的“好地方”。香港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好地方,除了好气候、好环境和好饮食之外,还要有好心态。好心态就是怀着开放、宽容的心求同存异。在要求别人明白自己的同时也体谅别人。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吗?请购买今期《香港01》周报,或点击此处:成为我们的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