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周报社论】一地两检司法覆核突显港人偏见
《广深港高铁(一地两检)条例》上月14日在立法会通过,同月22日刊宪成为香港法例。立法会前议员梁国雄等人就此入禀法院申请司法覆核,法庭上周指示案件排期于10月底审议,当日梁国雄等人于庭外高举“呢度系香港人嘅地方”的标语,甚具煽动性。近年来,“中港矛盾”争议在香港纷纷攘攘。民粹主义之所以在社会迅速滋长,原因是部分人忧心港人治港会日渐褪色;惟守护港人治港之道,在于提升香港的竞争力,认清自身缺点、优势。继续煽动敌我矛盾,对香港竞争力不足的问题置若罔闻,不但不能逃过“被规划”的命运,效果更会适得其反。
由中港矛盾激起的负面情绪近年不断在香港滋长,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是对新移民的歧视,视新移民为社会问题的根源;其二是对内地政策抱有怀疑乃至敌视,认为中央任何对港政策都有弊无利。这两种情绪不时汇流,形成逢中必反的意识形态。回归后中港之间难免出现摩擦,但绝对不应将这些摩擦无限放大。
平情而论,梁国雄多年来为新移民争取权益,也曾多番批评本土派煽动种族仇恨,其政治立场与本土派判然有别。但是,前述的标语强调我者与他者之别,陷入种族主义的窠臼。当日同场的还有青年新政的梁颂恒,他过去凭借右翼民粹主张冒起,梁国雄与他们同举标语,实属不智。
近年来,右翼民粹主义席卷全球,不少欧洲政客借反难民等排外议题胜选,香港有部分政客乘此冒起。一般而言,泛民主派的成员不会同意民粹主义者所为,亦同情逃到欧洲的难民的遭遇。但对香港出现的歧视新移民等类似问题,他们立场有时却摇摆不定。民粹主义的影响日深,掩盖了社会结构性不公等根本问题,泛民政客不应与本土派茍合。
扫除偏见 认识中央对港政策
至于对中央对港政策的偏见,在泛民主派圈子则是司空见惯。他们多年来争取民主,情实可嘉,但他们在政治现实下只能担当反对派,经年累月,他们的自由主义的政治信仰也荒腔走板,流于教条主义,失去了对问题的客观判断。
泛民主派素来反对一地两检,指其违反《基本法》,并批评中央将内地法例强加于香港。观乎五宗司法覆核的内容,主要围绕《基本法》条文。其司法覆核的理据在普通法体系下也许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无论香港人多么不能接受,中国宪法确立了全国人大常委会集立法、决定、任免及监督的权力,而且是中国最高权力机构。观乎中国《立法法》第8(3)及第9条,全国人大及常委会对“特别行政区制度”尚未制定的法律有最终决定权,人大常委会确认“一地两检”符合基本法,并非如泛民以至一些法律界人士所指的毫无依据。过去人大常委会并不乏就香港事务作出决定的个案,释法即为一例。
此外,循司法覆核处理一地两检问题,固然是香港法例所许可,我们亦相信司法机构会公允处理司法覆核,但是必须深思“有权用尽”所带来的政治后果。泛民主派常批评内地“专制”,但他们却每每抱有幻想,以为斗争不会带来政治后果。事实上,就算今次法院裁定《广深港高铁(一地两检)条例》违反《基本法》,最终也可能招致释法并重复过去“宣誓事件”的结局,这相信是香港人不乐意看到的。
一地两检的矛盾源于两地政制、文化之别。回归后,香港不可避免地与内地有一定程度的摩擦,港人固然不需要全盘接受内地的一套,但至少要有基本认识,不应以偏见看待中港关系。港人期望中央维持港人治港,诚可理解,香港的部分制度亦有其优胜之处,理应保存。问题在于,以敌我矛盾看待中港关系,根本无助取回主导权。其实,“占中”发起人戴耀廷也曾在访问中指出,“它(中国)经济比你好,现在不用靠你,为何给你这么多权力?”意味着港人治港日渐褪色,源于香港经济地位今不如昔。矛盾的是,既然关注香港的前景,为何不认真看待大湾区、高铁等可为香港带来经济效益的项目,反而尽一切方法之能事,将其妖魔化?
维持港人治港 必先自强
内地的政治、法制固然有很多尚待改善的地方,但是将所有中央对港政策视为阴谋,却是毫不实际,只会令香港进一步丧失自主权。港人理应明白,香港的地位早已岌岌可危。以大湾区为例,坊间曾有香港、深圳、广州三足鼎立之说,但是深圳的本地生产总值近年已超过香港,随着广州、佛山同城化,其经济实力亦将在香港之上,在这个格局下,香港难成大湾区的龙头。如果政府继续无所作为,市民、政客如果继续误判形势、执迷意识形态斗争,未能在国家规划、省市竞争中找到自身位置的话,最终只会因为不思进取,招来“被规划”的局面。
同样地,港人不应只看到高铁的坏处。政府监管施工不力,致其造价逾800亿元,固然反映其懒政无为,但是这不代表高铁物非所值。2000年,香港运输局提出《铁路发展策略2000》,把经研究筛选出来的新铁路方案归纳为六大项目,包括连接九龙市区与边界的区域快线。运输局后来与深圳政府及内地铁路部门探讨用磁悬浮技术兴建区域快线的可行性,时任特首董建华进一步向中央提出以磁悬浮技术兴建连接香港和广州的高速铁路。当时民主派未有激烈反对。中央其后立项研究,项目正式命名为广深港高速铁路。
后来,中国的铁路急速发展,于2004年通过《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提出建设1.2万公里以上的“四纵四横”客运专线,及至2016年,更进一步推出“八纵八横”计划,计划在2020年将全国高速铁路增至三万公里。内地高铁发展如日方中,但是港府监管不力,广深港高铁香港段拖延到今年第三季才可以通车。
政府对于高铁的载客量并不乐观,观乎2015年“最新预测”,估计高铁每日港客为6.38万人次,比2009年的预测人次少5,500,相当于每年少逾200万人次港客。2009年,当局估计若2016年高铁通车,商务客将占总客量36%,但是按最新预测则只有23%。政府态度悲观,也许是害怕希望愈大失望愈大,但也暴露其目光狭隘。然而,这决不代表高铁没有经济效益。政府应从大湾区、“一带一路”地区规划看待高铁。当高铁开通,香港与珠三角将形成真正的一小时经济圈,到上海和北京也只要八至九个小时,高铁亦将让香港连接中老高铁、中泰高铁,以及北京至莫斯科高铁,配合“一带一路”发展。从长远看来,香港人应善用高铁,配合国家规划,稳固香港地位,而非消极地以意识形态看待问题。
正如《香港01》多次指出,香港“被规划”的原因,在于政府未有自强,而香港的社会问题,是由社会的结构性不公所造成,歧视新移民只会模糊焦点。政客、市民只着眼于中港矛盾,不但令问题失焦,亦纵容了政府继续无所作为。中港磨合固然需时,双方出现摩擦不足为奇,但政客借此挑动民情以赚取政治本钱,这种损人不利己的行为,只会掩饰了社会问题的本因,窒碍社会发展。
浏览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
敬请留意7月16日出版的第120期《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