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周报社论】港铁丑闻不断 再证私有化非万应灵丹

撰文: 香港01
出版:更新:

论及私有化迷思,港铁以外,领展的问题更为严峻。有人认为把两间巨企重新“公有化”可以拨乱反正。然而,回购“卖断”的领展并不符合经济与公共财政管理效益,应寻求更佳的弥补方案。至于政府仍为大股东的港铁,市民很有必要思考将其少量股份回购,重整其经营结构,检讨如何更好实践作为政府全资拥有公营事业的经济与社会意义。最为关键的是,政府须全面检讨“外判”模式,反思管治职责及平衡社会利益,别再将“自由经济”和“私有化”作为社会治理的根本原则,以为私有化就是各种社会和经济问题的万应灵丹。

港铁近年的表现乏善足陈,票价居高不下及不断爆出班次延误及工程丑闻,一再敲响管理警号。5月底以来,港铁沙中线工程接连爆出丑闻,红磡站部分钢筋疑被非法剪短、土瓜湾站外墙钢筋被削薄、会展站怀疑未按程序挖掘赶工,在在突显管理层根本没有汲取教训,更让人怀疑管理层究竟是否意识到港铁的公共服务性质与本位。

如果这依然是政府主导的企业,估计持偏见的市场论者又会重提这是“国企”的弊端,甚至会以提高管理与经营效率为由,建议将港铁彻底私有化。其实,公营或私营企业都会发生各种问题,简单地将其归咎于企业属性,只是一叶障目。相对于私有化,直面公营机构的管理与经营问题,往往是更佳的解决方法。

(资料图片/黄永俊摄)

以港铁为例,其提供的是公共服务,必须顾及社会根本利益,但港铁上市后却须面对利润主导的营运原则,两者构成难以调和的结构张力。管理层一旦只知寻求利润最大化,无法掌握企业式经营公共服务与其社会效益的意义,就很容易进退失据,甚或牺牲社会利益。结果,私有化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造成比官僚主义更大的祸害。

这种不公不私的企业,更会利用结构矛盾扩大资本利益。铁路网络在香港市民的生活和经济规划中占主导地位,大量社会资源向港铁倾斜,只为确保港铁安全高效,符合社会对公共服务的基本要求。然而,港铁在要求资源时,将自己当作公共服务机构;但在制定票价时,却强调上市公司的身份。买港铁股票的人都明白,这不过是管理层利用政府官员的慵懒而“食两家茶礼”。定票价如是,铁路加上盖物业的发展模式也如是。

私有化如推卸责任 领展害民殷鉴不远

说到私有化的弊端,领展是其中的“佼佼者”。一般人认为商场是典型私营领域,根本不应该由政府拥有和经营。这种说法其实千疮百孔。就好像住房一样,它既可以是私人发展商主导的私有财产,却又绝对符合作为公共服务的所有条件,因此住房发展与经营可以同时是公营事业与私人产业,商场属于同样情况。

(资料图片/卢翊铭摄)

一般商场确实由私人经营较为合理,但当某些商场成为基层居民日常生活支柱时,其性质就会发生变化。当年的政府商场事实上扮演着补贴居民基本生活开支的角色,与私营商场互补不足,完整服务市民的综合需要。就好像住房,如果市民缺乏能力,政府住房可以提供补救;但如果市民希望获得更佳生活环境,私人市场对其完全开放,只要他负担得起。

期望商场的股东或地产商照顾社会需要,简直是缘木求鱼,是对自由经济学的无知,当年首任领汇(领展前身)主席郑明训就属于这种类型。他曾经强调领汇上市后仍将承担社会责任,不会罔顾小商户生计。结果,打着自由市场旗号的对冲基金根本不屑与这些“无知者”沟通,直接迫使管理层面对股东逐利的现实。

更愚蠢的是,政府不但没有适当汲取教训,更在梁振英任内放宽房托基金投资限制,令领展得以积极拆售商场套现,加快了将资本利益最大化的过程。原为守护基层民生利益的房委会商场,最后沦为金融炒家“生金蛋的鹅”,完全无视领展商场的本质,更遑论什么社会公共服务的原意。

鼓励私营企业发展是政府的职责,资本逐利无可厚非,但将公共服务视作私营企业的资本增值工具并不属于鼓励范围,可惜香港的官员连这一点都缺乏认识。今日再提领展,是覆辙在前、其鉴未远,希望政府汲取教训,不要再迷思“自由市场”;私有化的念头若是出于某些巨大困难,就应该设法解决,而不是借“交付自由市场”而逃避服务及监管责任。

(资料图片/陈焯𪸩摄)

可以说,收拾港铁与领展这两个烂摊子,是政府职责所在。林郑月娥上任前,曾经将港铁、领展及强积金对冲,比喻成管治的三座大山。取消强积金对冲虽然依然拉锯,政府不断受制于商界的无理要求,但已渐见眉目,劳顾会更在上周三(13日)达成初步共识。至于领展和港铁,《香港01》早已多番申述,政府应该思考两者不同股权现状,作针对性部署。

领汇在2005年以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形式上市后,基本上与政府已经两不相关。社会一直有回购领展的声音,但动用财政储备回购已经完全私有化的领展,显然不恰当,而且缺乏经济效益。但这不代表政府只能如林郑所说“束手无策”。我们建议,只要改革城规思维,透过系统设置市政街市及灵活布置临时墟市,发挥政府及民间力量,根据公共服务原则,“反攻”、“围堵”领展,可为基层市民改善不合理的生活环境。

反观,政府是港铁的单一大股东,要回购港铁既在财务上可行,完全符合经济效益,更可以保证和提升公共服务品质,兼容公营和私营企业管理的优势。截至5月31日,港府持有75.17%港铁股份,要全面收购市场流通股份,须动用约650亿元。数目虽然不少,但相对于这种做法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却是合理的方法。在港府未来的规划中,铁路网络仍然是交通发展的主干,全资拥有港铁,既可以在定价时平衡市民生活需要和经济效益,更可以有效发挥港铁在香港整体产业转型和资源调整的效能。

(资料图片/林若勤摄)

重在如何去官僚化 非盲目迷信私有化

不论是港铁还是领展的私有化,都说明把民生相关的公有资产交托金融资本市场、以纯牟利原则经营,既不可行,更无道理。公营企业一旦上市,甚或完全私有化,其经营目的或存在意义,就已经发生质变,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变为以股东利益优先。当股东与社会利益相左时,管理层通常牺牲市民利益。

制定收拾港铁与领展残局方案的同时,政府必须检讨及革新管治思维。政府迷信私有化,认为可提高服务成本效益及执行效率。这种假设本身就是问题的根源。私有化可能更好保证企业的效益导向,但任何企业化经营,不论是私营或公营,都必须是效益导向,以往的公营事业过度官僚化,因此与效益导向背道而驰。政府要做的是,如何令公营企业去官僚化,更好地平衡社会利益和经济效益,而不是盲目地私有化。私有化可以更有效保证经济效益,却无法做到两者之间的平衡,两种经营模式各有利弊。过去的问题是,政府盲目信任私有化,甚至全盘实行私有化,之后又没有对公营服务如何达致社会效益很好地进行监管,以致私有化制造了不少社会问题。

浏览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

敬请留意6月19日出版的第116期《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