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周报社论】还香港人有希望的未来 林郑还要做什么?
特首林郑月娥在上周三(7月5日),亦即她上任后第五天,到立法会出席当上特首后的首次答问大会,最教外界眼前一亮的,是林郑月娥与大部分泛民主派议员都有良好的互动,一改梁振英在位时,每次到立法会都与泛民主派剑拔弩张的局面。政府与泛民主派修好,固然是修补社会撕裂不可缺少的一环,但林郑月娥要追求的,不单是政治上的和谐,更加要下决心化解社会的一系列深层次结构矛盾,还香港人一个有希望的未来。
林郑月娥出席当天的立法会之后,她在新开的Facebook专页中写道:“好耐无试过咁平静”。的而且确,最近几年的立法会答问大会,都非常不平静,因为在梁振英担任特首付间,他共出席了19次立法会答问大会,但几乎每次到立法会,都和泛民主派闹得剑拔弩张,双方对骂互斥已成家常便饭、议员被逐亦不是什么新鲜事,更发生过议员黄毓民掷杯、令答问大会要腰斩的场面。
特首林郑首次议会答问 表现值得肯定
但林郑月娥上任后的第一场立法会答问大会,除了“常客”梁国雄被逐之外,整场答问大会都在平和的气氛下进行,而大部分泛民主派议员,更加罕有地站立迎接林郑月娥进场,以示对她的尊重,这是梁振英任内难以看到的。
这样的改变,显然不是在偶然下发生,而是经历了一段如鸭子划水的过程,才促成了这个“好耐无试过咁平静”的场面。促成这个改变的其中一个助力,相信是林郑月娥当选后,便开始设法兑现她每年增加50亿元教育开支的承诺。据了解,林郑月娥在正式上任前,已经频繁地与教育界就此沟通,用心聆听其意见与诉求,如增加常额教师教席、资助就读自资学士学位课程的学生等措施,都正面地回应了教育界的声音。
林郑月娥此举,不但帮助她树立以民生为本的施政形象,在政治上也是一个聪明之举。因为教育问题既是社会大众关心的议题,而教育界更是传统的泛民主派票仓,林郑月娥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就如何运用新增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界沟通,寻找出彼此之间的最大公因数,为她重新打开了与泛民主派的对话之门,为未来的合作,开启了一个良好开局。
无怪代表教协的泛民主派立法会议员叶建源亦认为,林郑月娥在这项政策上表现得“有倾有讲、有商有量”,而今后特区政府的各项施政,亦应如此。
因此,林郑月娥上任之初的表现,值得肯定,因为她展现出真正属于她的施政风格,今天的林郑月娥,不再是梁班子中那个强悍、甚至令人觉得刚愎自用的林郑月娥,而是当初那个善于沟通、亲和力佳、执行力强的林郑月娥。当然,这只是林郑月娥一时的表现,她在未来五年任期是否都可以如此,仍有待时间验证。但值得留意的是,林郑月娥与泛民主派修好,不但是政府应该做的事,更是中央政府希望林郑月娥做好的事。
修补撕裂是港人所愿 也是中央的希望
事实上,过往香港社会对中央的治港政策取态,抱有不少疑问,特别是梁振英以斗争思维治港的五年间,就有不少人认为,是中央要求梁振英这样做的,就算去年港澳办主任王光亚表明泛民也是建制一部分、人大委员长张德江访港期间主动与泛民主派代表会面,以至内地当局向泛民主派人士发还回乡证,仍有不少人相信中央仍盼香港继续斗争下去。但对于香港人心中的这个疑问,国家主席习近平访港期间,却给香港人一个最权威的答案。
在7月1日的回归纪念日,习近平在新一届政府就职礼上发表了讲话,但外界的关注点,大多集中在习近平如何谈论港独问题,以至会否催促林郑月娥推动《基本法》23条立法等。惟更加值得香港社会留意的是,习近平以显著的篇幅,谈论到香港的社会撕裂问题。
“一国两制”包含了中华文化中的和合理念,体现的一个重要精神就是求大同、存大异。香港是一个多元社会,对一些具体问题存在不同意见甚至重大分歧并不奇怪,但如果陷入“泛政治化”的漩涡,人为制造对立、对抗,那就不仅于事无补,而且会严重阻碍经济社会发展。只有凡事都着眼大局,理性沟通,凝聚共识,才能逐步解决问题。从中央来说,只要爱国爱港,诚心诚意拥护“一国两制”方针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不论持什么政见或主张,我们都愿意与之沟通。“和气致祥,乖气致异”。香港虽有不错的家底,但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也面临很大的挑战,经不起折腾,经不起内耗。只有团结起来、和衷共济,才能把香港这个共同家园建设好。
─国家主席习近平“七一”讲话节录
政治矛盾仅表征 深层次结构矛盾待解
虽然,林郑月娥重新营造政治上的和谐,是香港社会以至中央政府的共同愿望,但要真正修补撕裂,这却远远不足够。因为正如《香港01》多次指出,造成香港的严重撕裂,政治矛盾只是表征,更根本的是由于社会利益分配不均,引致一系列深层次结构矛盾不断加剧恶化。
或许有人觉得,“深层次结构矛盾”这个说法有点抽象。但在习近平的讲话中,却极为形象化地,把这个问题说得非常清楚,就是:“经济发展也面临不少挑战,传统优势相对减弱,新的经济增长点尚未形成,住房等民生问题比较突出”。
要知道,以内地官场的语境来看,这番话是对香港相当严厉的批评,既指斥香港商界的不思进取,只懂得依靠金融、地产等“老本”过活,最终只会坐食山崩;也是表明对回归以来,历届政府对推动创新科技发展不力,推动香港经济升级转型不彰的不满意。习近平以“比较突出”来形容香港的住屋、民生问题,更是点出历届特区政府在这些方面的严重缺失。
由于经济升级的迟缓、民生状况不断转差,造成了香港人对现况的不满,以至对未来失去希望,社会各个层面所积累的负面情绪,为各种偏激、以至极端的主张提供滋长的养分。本来和衷共济的香港人,渐渐因为政治立场的不同,分成了不同的“颜色”,而梁振英的斗争思维,激化了不同“颜色”之间的对立,并在斗争思维的推波助澜下,彼此视对方为仇敌、指摘对方要为香港当前的窘境负上全责。但问题的根本,是特区政府对社会利益分配不均袖手旁观、令情况持续恶化所造成,其实每一个香港人,都是受政府施政缺失所累、受斗争思维影响的受害者。
故林郑月娥要修补社会撕裂,她设法与包括泛民主派的社会各界修补关系,固然是在所必须,今次她在立法会答问大会上的表现,以至她为了促成此事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第一步,今后她在政府的施政作风之上,应该继续秉持这种与各党派都“有倾有讲、有商有量”的态度,才能重新理顺遭梁振英破坏的行政立法关系,令政府施政重上正轨。
但真正关键的是,林郑月娥面对社会上的一系列深层次结构矛盾时,能否想清楚问题的核心,以对症下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如住屋问题,到底是居屋卖得太贵、私楼起得太细,还是政府一直以来以置业为主导的房屋政策本身就是一个错误?香港经济升级转型缓慢,是自由市场所造成的结果,还是政府以自由市场作遮丑布,掩饰自身推动创新科技的不力?
林郑月娥应该跳出她过往的“政务官”思维,莫以为单靠一些小修小补的措施,可以化解诸般深层次结构矛盾,而是要成为一个有所担当,具有领导力,带领香港迎难而上的领袖,为香港人治愈梁振英所带来的伤痛,重新勾画出对香港未来的美好憧憬。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
7月10日出版第68期《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敬请读者留意。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