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隔不走:磨砂膏威胁海洋生态
塑胶对环境生态的威胁毋容置疑,而塑胶制品无处不在,令污染问题加倍恶化。日前,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了一项对个人护理产品中使用微胶粒(Microbeads)的管制,立法逐步禁止生产及出售含微胶粒成份的个人护理产品,于2017年7月起禁止生产有关产品,并于2018年全面禁售。
微胶粒直径少于1毫米,虽然微小,却悄悄地对海洋生态构成严重威胁。近年,微胶粒被大量使用于个人护理产品,如牙膏、洁面膏及沐浴露等,标榜具磨砂清洁及去死皮功效。据海洋污染关注组织“无塑海洋”(Plastic Free Seas)的研究指,一支130克的磨砂洁面膏就含超过100万粒微胶粒,单是每次洗面的份量,就有约17,000粒由洗面盘流走。现时污水处理设施未能过滤微胶粒,即大部分会流入大海,对海洋生态和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微胶粒的表面会依附及积聚有毒物质,鱼类或鸟类一旦吃下,除损害其消化系统导致死亡外,亦会进入食物链,进一步危害其他生物,甚至最终由人类进食和吸收。
港府不打算立法管制
除美国外,微胶粒问题亦引起国际关注,其中加拿大、澳大利亚和其他国家,将效法美国监管使用微胶粒。至于香港,立法会议员陈克勤于去年4月曾就此项议题向环境局提问,是否有针对性措施减少微胶粒对本地海洋生态造成影响,局长黄锦星称引述现时监测所得的资料,认为本港的海水、沉积物和海洋生物中所含的有毒物质水平属偏低,符合本港及国际有关保护海洋生物和人类健康的标准,故此相信微胶粒对本港造成的潜在环境影响较低,现阶段未有计划引入法例管制含微胶粒的美容及护肤产品。
或许现时微胶粒对本地生态环境未构成明显影响,红色警号尚未响起,但微胶粒对于海洋生态的影响却绝对不容忽视。在选择购买个人护理产品时,“无塑海洋”建议应避免选择含聚乙烯polyethylene (PE)、聚甲基丙烯酸polymethyl methacrylate (PMMA)、聚丙烯polypropylene (PP)和尼龙nylon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ET) 等化学物之磨砂产品,甚至改用天然无害的替代物如杏仁、核桃壳、盐或浮石。此外,有外国海洋组织研发出手机程式“Beat the Microbead”,只需一扫产品条码便知是否含有微胶粒成份,增加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有助减少海洋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