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视障同赛龙舟 互触手臂暗号沟通 扒出默契
激昂的鼓瑟、浑厚的健儿打气声夹杂欢愉笑声,一年一度端午节又来临。大埔海滨公园提畔今晨举行龙舟竞赛。一片喧哗之中,一队黑衣人却有著异样的气氛。这队约莫20人的队伍多为中年人士,深黑色的队服上,醒目地印著“聪明龙舟”四字。相比于一旁情绪激昂,大喊口号的年轻小伙子,“聪明队”的队友显得特别平静,除了鲜有的一两句对话,队友间更频密的是互触手臂。难道队员们的关系非常疏离?非也。“聪明龙舟”不是寓意队员们都机智过人。“聪”代表听觉,“明”为视觉,“聪明龙舟”的队友多为听障和视障人士。
“聪明龙舟”由香港失明人互联会(下称互联会),于今年二月组队。是次参赛的队伍中,共有11名视障人士,3名听障人士,另外只有6名为身体健全的义工。
视障人士看不见,未能参考队友动作;听障人士听不到,未能听见其他队友数算的节奏。龙舟最讲究的是队友动作上的一致性,此两类群体,有著全然不同的限制,该如何突破?
配合不同人士 调节另类教学模式
“聪明龙舟”教练Jacky表示,为训练“聪明龙舟”,特地重新调节其一贯的教学模式。例如,为了让视障人士熟悉打水节奏,曾一对一亲身教导;另外亦为视障人士安排手语堂,让视障和听障人士可互相沟通。视障人士看不到,因此需互触手臂以引起身边人注意,听障人士听不见,只以手语沟通。视障人士因此对身体碰触非常敏感,能迅速做出应对;没有因外界声响分心,听障人士可全神贯注地看指示,再做反应。无声胜有声,静默的“聪明龙舟”队,拥有的默契绝不比其他队伍来得逊色。
听不见看不到 二人互补成为好友
一个听不见,另一位看不到,两者如何沟通?呀成和子贤表示,因龙舟队伍,他们才有机会认识有著其他身体伤残的人。36岁的阿成是听障人士,只剩下左耳尚有听力;26岁的子贤则为视障人士,双眼仅剩下不足1成视力。龙舟队教会子贤手语,也教晓呀成和视障人士沟通的技巧。二人现属好友,私底下会相约行山。阿成充当子贤的眼睛,子贤则成为阿成的耳朵。两个不同身体残障的人士走在一起,原来可相辅相成,促成这份难以言说的合拍。
视力骤降后曾自闭三年
对于视障人士,龙舟或许是让其重燃生活期望的契机。互联会总干事Tony称,互联会多服务后天残障的人士,不少人在身体出现毛病,残疾的初期难以接受,倾向封闭自己,与外界隔绝。有见龙舟是一项极需要团队合作的运动,Tony希望藉著运动,让残障人士重新接触人群,达到共融概念。
30余岁的家麟,在20岁时因视网膜脱落,眼前开始出现黑影,经历数次手术,情况却每况愈下,视力骤减至只有2%。家麟坦言自己有段昏暗期,情绪抑郁,“常常对天抱怨:为什么是我?”。
他忆述,视力衰退后,连斟杯水都困难,索性将自己困在屋内,如此闭封了三年。直到一次如厕时,意外跌倒,父亲斥责:“你只是眼睛看不见,脚没事,怎么路也走不好?”听似残忍的苛责,却蕴含著父亲对儿子的期许,家麟在父亲的鼓励下重新振作,踏出社会之余,更参与多个户外运动,包括马拉松、毅行者、而至今日的龙舟。现为二子之父的家麟,以行动告诉小朋友:“爸爸眼睛虽看不见,却没有因此被打败,反而活出积极人生”。
十队参赛排行第六
鸣笛响起,依照教练Jacky的鼓声,“聪明龙舟”的队友一些听、一些看,全体奋力划桨。和熙的阳光照射下,“聪明龙舟”队以第六位的排名冲过终点,是次赛事参赛的队伍共有十队,全为健全人士。比赛过后,“聪明龙舟”队队友显得兴奋,高呼“我们没有跌落海呀!”或许,听障和视障令他们生活失去些小光彩,却未能阻挡他们活出灿烂人生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