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周报】你扔掉了几多吨胶袋和胶餐具?

撰文: 林嘉淇
出版:更新:

胶袋虽然早已全面征费,但胶袋堆填量不跌反升;至于塑胶餐具,在派发方面,仍未受到政府管制,而弃置量已堆到眼眉。虽然政府正在研究实施胶樽生产者责任制,但类似立法程序往往历时多年,效果成疑。香港减少废胶的行动到底出了什么错?

在《2016年固体废物监察报告》弃置塑胶料的分类,胶袋弃置率占全数塑胶料比率,较2015年上升了2.6个百分点;胶樽(即非聚脂纤维及PET)上升了1.2 个百分点,塑胶餐具(包括发泡胶制)上升了0.9个百分点。其余发泡胶制品与其他塑胶产品的弃置量则分别下跌了0.5 与4 个百分点。简言之,市民常用的胶袋丶胶樽和塑胶餐具,每日均被市民大量弃置。

胶袋征费于2009年实施,先从3,000间超级市场和便利店实施,每个胶袋收费五角;其后于2015 年4 月,征费范围推展至全港10 万商户。在《关于扩大塑胶购物袋环保征费计划的公众咨询文件》中,时任环境局局长邱腾华在序言内写:“本着生产者责任的精神,塑胶购物袋环保征费计划……引入直接的经济抑制措施,鼓励消费者减少滥用塑胶购物袋。”不过,全面实施征费后,胶袋扔弃量反而继续增加:2017 年,每天平均弃置堆填区的胶袋有690公吨,比2016年多了41公吨,全年较往年多接近1.5万公吨。那么,政府描述胶袋征费的效用,是否言过其实?

胶袋征费走到第三年,弃置量却不跌反升。(卢翊铭摄)
黄焕忠教授估计,胶袋弃置量上升或源于网购盛行。(吴钟坤摄)

网购盛行 胶袋弃置量不跌反增

浸大嘉汉林业珠三角环境应用研究中心主任黄焕忠认为,评估征费的实际效果仍言之尚早,“或许是这一年的经济活动比以往多了,也有可能是旅客人数多了,导致消费增多。这些都是有机会导致购物胶袋量上升的原因。”

胶袋全面征费走到第三年,据黄焕忠观察,计划存在一定问题,包括:监管力度不足,及征费的“收费”不落到回收商手上,“部分街舖不时‘偷鸡’派胶袋。当政府巡查监管不足,便纵容了滥发”。而且现有计划“征收的五角是落到零售商手上,而不是回收商”。黄解释,由谁收取款项是重要的,否则零售商仅视其为利润,或是补贴买更多胶袋以派发,令计划极其量只能令消费者自律不拿胶袋。由于收费未补贴胶袋回收工作,所以令征费计划难以发挥充分作用。

废胶堆填量升,据黄推测,或与近年盛行网购有关。据政府统计处去年4月公布的调查,约160万名15岁或以上人士中,在统计前六个月内曾在网上购物或购买服务,足见网购已形成风气;其中,最普遍的网购,是“日用品、衣服鞋袜”。网购带来包装垃圾。黄焕忠说:“发泡胶丶胶袋是最基本的包装,有些会用上泡泡纸。”他指,像德国般回收做得较好的国家,提倡绿色网购,减少包装物料;即便使用,也是可循环回收物料,例如“Apple(苹果)的商品都用纸包装,不用塑胶。”

根据中国国家邮政局的统计数据,中国的快递业务于2015年消耗了约99亿个包装纸箱,169亿米胶带及82亿个胶袋;其中,胶带的长度更可围绕地球425个圈。在这当中,有一部分是运去香港的订单,换言之,大多数包装废物的最后归宿,是去了香港的堆填区。

港人弃置的塑胶垃圾中,即弃餐具占了近一成。(江智骞摄)

4000辆巴士重量的即弃餐具

一顿外卖,发泡胶盒丶胶勺丶胶叉丶胶杯丶胶饮管,无一不是“胶”。塑胶餐具占整体废胶的比率,由2005 年5% 增至2016 年的9.05%,一年下来足有4,000多架双层巴士的重量。绿色和平跟进连锁食肆滥发餐具的项目主任朱江如此说道:“我完全想像不了──一只胶叉,一个发泡胶盒能有多重?……要用几多餐具,才有每日弃置近200公吨这数字呢?”

绿色和平上月以问卷与实地调查,查探本港八家连锁食肆弃置餐具问题,推算其中五家每年派出超过4.2亿件即弃胶制品。按现时废物处理政策,这些餐具最终会弃于堆填区。

绿色和平除了进行连锁食肆调查,去年8月亦委托国际市场调查机构IPSOS,访问本港1,000名15岁至50岁市民,结果显示,逾六成半人外出用餐时会使用即弃塑胶餐具,近七成亦会使用即弃饮管。消费者使用即弃餐具的比率,比使用胶樽胶袋显著多出大约25%,但同时有45% 受访者认为自己的回收工作做得足够。朱江解读,调查证明了两件事:一丶消费者有明显减废意欲;二丶相对胶樽胶袋,消费者对即弃餐具的敏感度不足。

绿色和平项目主任朱江提醒,塑胶垃圾一大危害是破坏海洋生态。(余俊亮摄)

限制滥发餐具 企业有责

一直负责宣传大众要走塑(塑胶)的朱江形容,即弃餐具为“漏网之鱼”,因体积细,“丢掉几多都不觉眼”,而且也未受到政府大力宣传。朱江说:“香港整个城市格局,讲求快丶效率行先,人人都叫外卖。”所以,要真正抑制即弃餐具的增长,需要从食肆入手,“从源头开始,闩小小水喉”,再教育大众。

“就像你屋企水浸,你一勺勺地舀水没有用,因为真正导致水浸的原因是‘爆水喉’,你是要修理或闩水喉才有用”,因为,“不断做公众教育,不断立法丶推出惩罚机制,也远远比不上食肆减少派胶的实质作用。”

现时,大部分连锁食肆均使用“可回收物料”或“可降解物料”制造而成的塑胶餐具,取代发泡胶。不过,据朱江解释,这些都是公关“伪”术,因为“可降解物料”是要营造适当的环境,或需要有特别要分解再造的设备才做得到。再加上,现时连锁食肆并没有进行回收工作,回收必须要靠回收商去做,朱江诘问,“没有诱因,回收商不会购置特别的设备处理不同类的塑胶餐具;所以,声称可回收的餐具,最后不又是去到堆填区!”

朱江估计,连锁快餐店可能也知道可回收降解的即弃餐具“名不符实”,故连宣传品也避免使用即弃餐具,避免引起争议。朱江举例说:“快餐店的广告牌,永远大大张图显示盛载饮品的是玻璃杯,而不是实际派发的纸杯胶盖。”。他指出,按大企业的影响力度,假如能减少提供即弃餐具、鼓励消费者自备餐具,久而久之,是能够改变消费者的习惯的。他断言:“企业如果做得好,或许连废物分类也不用做。”自动解决废胶弃置量过多的问题。

朱江认为,企业丶政府与市民是环保工作的铁三角,推动城市的环保工作,缺一不可。不过,要同时争取到三方面支持有一定难度,成效不可能即时见到,“好像我们的调查报告一出,也有企业来与我们沟通,承诺会有减废计划,不过(改善措施)当然不会立即便发生;又如政府,做事慢两拍,说好了的立法也要进行多重的行政工作。”所以,他认为,拉不动一方,便唯有靠向另外两方施加压力,以拉动另一方做事。“大企业如果只匿埋后面,那么即弃餐具的问题便不能解决,‘胶’浸眼眉,并不是儿戏的谎言。”朱江坐在挂着“PlasticFree Now(香港够钟走塑)”横额、来港收集海洋垃圾的绿色和平的船上如此说道。

上文节录自第97期《香港01》周报(2018年1月29日)《你扔掉了几多吨胶袋和胶餐具?》。

其他废胶回收相关文章:

【01周报】塑胶回收率低 回收商说废胶难收?

浏览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

敬请留意1月29日(星期一)出版的第97期《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