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堂重建】佑宁堂将变豪宅 历史研究者:属少数战后代表性建筑

撰文: 颜宁
出版:更新:

香港半山区行人路狭窄,两旁多是高层住宅,若再多一栋高楼会否令都市空间继续缩小?擡头所见的天空会否越来越窄?位于半山区坚尼地道的香港佑宁堂已有68年历史,属三级历史建筑,将与发展商恒基合作将教堂重建成22层高的综合大楼,发展成高尚住宅。历史爱好者、城西关注组张朝敦博士对此感到惋惜,认为佑宁堂建筑属香港难得的战后建筑代表,而且认为重建做法变相跳过相关土地拍卖程序,违背土地用途原意。
摄:颜宁

位于坚尼地道上的佑宁堂。行人道狭窄,四周也是高楼大厦。

跟恒基合作  业权、19单位归佑宁堂

佑宁堂于1844年由伦敦传道会的苏格兰牧师成立,原址在荷李活道,是一座以英语传道的基督教教堂;1890年佑宁堂迁到坚尼地道,后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被破坏;现在的教堂于1949年起分阶段建成。其中于1955年建成的圣所和钟楼被古咨会于今年三月初会议确定为三级历史建筑。

城规会曾于2007年为佑宁堂重建定下三层的高度限制,佑宁堂为此提出司法覆核;法庭于去年11月作出判决,承认佑宁堂有明确的重建需要。教堂的重建计划将与恒基合作,将改建为可提供45个单位、22层高的大厦,最低5层将用作重置教会,而其余17层将作住宅用途。大厦业权及其中19个单位将归佑宁堂所有,所有重建开支则由恒基承担。根据佑宁堂2016的年度报告指,他们希望于本月与恒基完成谈判并签订合作条款;佑宁堂回复查询时表示未能透露重建计划的进度。

时装店售货员见尽人生百态 “有人特登走入嚟羞辱我哋”

【现实版一念无明】难堪供楼压力 抑郁妻:把楼卖掉好过大家疯掉

【抹车无声.有片】听不见说不出的男人心事 跟弱听阿杰抹一晚车

张朝敦黎,佑宁堂建筑的外型不规则,属少数战后代表性建筑。

三级历史建筑 张朝敦:佑宁堂见证战后建筑设计的转变

城西关注组张朝敦博士指,于30年代战前的建筑外形多为均一正方形,而战后的建筑则多会尝试几何外形风格,具任意性(randomness)。香港在1945年战后至1950年光复期间陷入贫困,他指当时只有少量建筑物落成,而香港佑宁堂的建成正是战后建筑风格转变的见证,他解释:“它是战后摆脱均一正方形(建筑)的始祖。”;他又指,佑宁堂是少数能保存下来的战后建筑代表,“叫我数都净系谂到佢(佑宁堂)同游艇会‘子夜鸣炮’的炮台。”

城市设计联盟成吴永顺指,佑宁堂属香港现代化的教堂,比起早期的圣约翰座堂或圣母无原罪主教座堂较为简约。他表示不赞成现时的重建计划,认为重建后教堂难以彰显其特色。他续指,问题在于“重建后的教堂是否仍是教堂的形态”,须视乎相关的重建计划;他解释,现时很多教堂都面对场地面积不足而须作重建,而增加面积作教堂用途对社区有好处,能让更多市民使用设施。

街坊:“搞到好似综合大楼咁”

易先生和易女士两姐弟一家自小在坚尼地道一带长大,见证半山区的变迁。易先生指教堂内有草地:“以前细路𠮶阵成日去(教堂)玩。”,又不断强调教堂建筑“好靓,以前仲靓。”他希望教堂能保持现有面貌,“梗系有个教堂好。”易女士说:“以前去嘅时候,牧师成日都会同我哋倾计。”对于教堂重建的消息,易先生直言:“觉得可惜,搞到好似综合大楼咁梗系唔好。”他认为教堂改建成豪宅的决定反映人本自私,“咪又系为咗钱。”

易女士(右)和年届90岁的母亲(左);他们一家在坚尼地道营运一家饭盒外卖的小店多年,见证半山区的变迁。

重建违反“政府、机构或社区”用途低密度传统?  

佑宁堂重建高楼,很可能会进一步提高半山区的建筑密度。根据半山区西部分区计划大纲(图则编号:S/H11/15),佑宁堂与上述邻近建筑均为“政府、机构或社区”用地。吴永顺指,“政府、机构或社区”没有划一的高度限制,传统上大多是低矮的建筑,能疏导楼宇密集的感觉。吴永顺指,半山区本应是中密度的楼宇规划,但是随著城市发展,区内旧楼面临拆卸重建,而政府未有严厉管制发展,以致半山区现时已成高密度规划,“可以话系政府容许。”

城西关注组张朝敦博士批评重建违背“政府、机构或社区”土地用途原意;他解释,“政府当初批笪地就系要嚟起教堂,如果唔系点解要畀佢哋?块地咁靓。”他续指,若现在用作住宅用途则变相跳过相关土地拍卖程序,违背土地用途原意,表示不赞成佑宁堂改建成豪宅。张朝敦预计,佑宁堂重建计划应会预留通风空间以通过城规会,但将会阻碍后面圣保罗男女中学的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