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族裔入大学率增=向上流? 地利亚校长:识考唔识讲无助求职
年轻一代的少数族裔学生多有个大学梦,因为自2008年起,他们可以以中文作为第二学习语言,考其他国际中文科考试,并以合格或以上成绩替代中学文凭试的中文科,经联招报考大学。据各大资助院校数字,非华语生经大学联招(JUPAS)入大学的人数近3年由40多人增至逾200人。有取录大量少数族裔学生的中学校长认为,国际中文试程度浅易,只要勤加操练便能及格,但当中内容并不实用,少数族裔依然未能应用于日常生活和未来工作,故希望教育局能编订统一的非华语中文课程,让少数族裔真正学懂中文融入香港主流。
摄影:林若勤
上回提到,巴籍尖子生Janis曾于香港打工两年,20岁仍在学有个读医的大学梦:梦想港大读医 巴籍准大学生中文如初小程度 入唔入到本地大学?
Janis就读的地利亚修女纪念学校(吉利径),全校共600多名学生中,有六成为少数族裔学生,当中大部分是巴基斯坦、尼泊尔和印度裔,也有来自菲律宾、非洲、韩国和法国。他们都是以中文作为第二学习语言,所学的中文程度最高至初中,目标是能于高中应考多个介乎初小至中学程度的国际中文试,连同文凭试其他科成绩报考JUPAS。校长陈巨培说学校6年前起招收少数族裔学生,第一届中六今年毕业,40多人中至少有7人够分经JUPAS考入本地资助院校。
少数族裔学生若以中文作为第二学习语言,可根据中文能力和程度应考普通中学教育文凭考试(GCSE)、相等于初中程度的普通教育文凭考试(GCE)及国际普通中学教育文凭考试(IGCSE)的中文科,或在2014年度起,应考香港中学文凭考试(HKDSE)的乙类:应用学习中文。
陈巨培听说邻校九成都是少数族裔学生的地利亚(百老汇)今年也传来好消息:150名中六生中,有60多人考入本地大学和专上学院。陈巨培从事非华语教育工作廿年,他雀跃地说:“近几年见到这些入大学或专上教育的数字是令人鼓舞的。”
学生只顾操练 口试背稿不知自己在说什么
他回想资助院校十年前开始让非华语生以“其他中国语文成绩”报考JUPAS,对少数族裔来说是一大进步。“中文科不再是他们的升学障碍,因为基本上他们去考GSCE,是百分百及格的。”可惜此后少数族裔学生只管操练这些试题,“不止操练,再夸张点,是因为(GSCE)口语考试让他们预知题目,可预先准备,有考生试过了入到考场,背了一堆中文出来,但不知道自己其实在说什么。”
陈巨培说,那些国际中文试如GSCE和GCE起源英国,原本让外国人学学中文,增进对中文认识,缺乏教授日常生活用语,亦难以让香港的少数族裔学习衔接。他综观世界各地如澳大利亚和加拿大,政府也有一套完整的中文作为第二学习语言的课程和指引让当地的师生跟随。
“吃饭连点菜都不懂,这代表失败”
至于香港,教育局于2008年和2014年两度推出“中国语文课程第二语言学习架构”及补充指引后,要求中小学根据主流中文课程调整内容,为少数族裔补底。教育局指,新架构是为非华语学生达到同龄本地学生的相若中文水平,尽早融入主流中文课堂。但一直支援少数族裔的融乐会总干事张凤美说,这架构其实没指引教师,非华语生到何时追上至哪个“相若”水平才能融入主流。
当局每年推行此架构花费二亿元,资助每所取录非华语生的中小学约80至150万元,用于额外聘请教师或教学助理、研发自家校本教材等。陈巨培批评教育局多年来将责任卸予各间学校,称让学校视乎学生的能力和程度支援。“教少数族裔学生并不难,因为要求的程度很浅易,他们学到小二、三中文就能去考GSCE了;但问题在你想教他们什么?如果教不到他们适应香港生活,去吃饭连点菜叫星洲炒米都不懂,这代表失败。”
融乐会以往亦接过不少少数族裔求助,发现他们的中文科国际试证书和中文程度,并不足以让他们于本地顺利求职和工作。“大部分工作包括服务业都需要一定的中文能力,因此他们往往只能从事以体力劳动、毋须与人沟通的工作。”总干事张凤美说,少数族裔升大学的人数增加,却似乎无助他们融入主流职场。
望政府设计统一教材
在“学习架构”下,各间学校根据主流的中文课程内容,调整和设计非华语生的中文课程和教材,不少老师都用心良苦。以陈巨培的学校为例,除了教授基本中文概念如量词和“虽然但是”等造句结构,亦加入不少生活化的中文,例如文章主角会去铜锣湾、乘电车和港铁,又介绍香港人怎样过中秋节,甚至讲解嫦娥奔月、后羿射日的故事。
记者问升中六的尼泊尔女生认识什么中国节日,她说:“大概听过屈原,反正是一个中国古代男人投江,就有个中国节日。”而巴籍男生就指着课本,记得港人的过节习惯:“中秋节呢,人们会吃sweet dumplings(汤圆),拿着灯笼去公园”。(记者:月饼呢?)月饼is for New Year(是新年吃的)。”老师和其他同学在旁听到答案哭笑不得。
陈巨培说,要少数族裔学习“浅易版”的主流中文,他们根本难以理解背后的文化意义,他认为香港少数族裔学生需要有一套本地非华语生适合的中文课程和考核制度,让他们真正学懂中文,毕业后也能受用。
教育局:正在评估成效
教育局回复:“‘学习架构’实质上是一个‘学习中文作为第二语言’的课程”,认为不同华语生的学习起步点未必相同,因此“学习架构”让教师调适中文课程,预计不同学习层阶的学习成果,从而让非华语按程度和能力,循序渐进学中文。2014年版的“学习架构”推行至今已三个学年,教育局表示正整理和分析已收集的教学资料,以评估这“学习架构”的成效,有需要再完善这“学习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