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来的评级】百年唐楼永和号获评一级建筑 关注组盼尽快修复

撰文: 林可欣
出版:更新:

中环逾130年历史的唐楼“永和号”今日(8日)终于通过古咨会,获评为一建历史建筑,将进行一个月公众咨询。“这个迟来的评级,终于肯定了永和号的价值。”永和号关注组召集人徐圣杰听罢评级结果后说。他去年曾撰写研究报告予多个政府部门作参考,指出“店屋”(Shop House)永和号有多个独特建筑元素,反映130多年前的建筑工艺、商号和基层居住环境。
但这全港仅存的第一代唐楼多年被政府遗忘,直至它纳入市建局重建范围,局方上月宣布全幢保留,古咨会才开会讨论建筑评级。会上展示的多份资料和图片,都来自徐圣杰的报告。他苦笑说民间保育行动仍有一定力量,下一步希望市建局能尽快修复永和号,并开放予市民参观。

永和号早前获市建局通过全幢保留,惟此建筑物多年未获古咨会评级,委员今日才开会讨论。(陈铭智摄/资料图片)
+7

古咨会这天召开定期会议,将永和号的历史评级列为议程之一。会上古迹办历史建筑组馆长伍志和介绍永和号历史和建筑特色,认为要追溯这建筑的百年历史有困难,亦难以判断是否“唯一”的“背靠侧”建筑。伍志和指,建议将永和号列作一级历史建筑,主要因为建筑物很多细节仍完整保留,特别是两层的地板仍保留用英泥压制出的水泥阶砖,而且各层花纹在都不同。
 
最后众多委员一致通过评为一级建筑,即最高级别、具特别重要价值,并须尽一切努力予以保存的建筑物。永和号的文物价值评估报告将上载古咨会网站,一个月公众咨询后,会方将考虑公众意见再确认评级。

历史照片网“香港旧照片”网主2009年到永和号店内拍照,虽然近日再找不回当年完整像素的大相片,却认为能为老店留影,很有历史价值。(由“香港旧照片”提供)

被政府遗忘多年 民间组织写报告重提唐楼 
 
永和号关注组召集人徐圣杰这天也在会上的公众旁听席,在现场闻见评级结果,感觉如释重负。他去年起一直向政府争取保留和评级,开始研究和翻查资料。本身为保育建筑师的他发现其珍贵历史价值,却一直被政府遗忘。
 
市建局2007年收购附近地皮,将威灵顿街的永和号纳入重建范围后,表明只保留建筑物的两幅墙。2009年古迹办做“全港历史建筑物普查”,完成1,444幢历史建筑物评估,永和号却不在其中。

这战前第一代唐楼1844年建成,后来中环大火后,1878年重建成如今所见的建筑物,曾是钟表店,业主1930年代租予关锦明和合伙人,开设海味杂货店“永和号”,经营80载,经历香港时代变迁,2009年初结业前,仅老街坊光顾,生意冷清。业主终以2,660多万售予市建局。

永和号关注组召集人徐圣杰本身任职保育建筑师,这天特意请半天假,旁听评级结果。(林可欣摄)

市建局丢空7年无维修 
 
徐圣杰说永和号结业后,这唐楼被空置至今7年,没被保养复修,令不少结构如悬臂式露台、一些木门窗和屋顶横梁都已破损。他去年曾获市建局应允,让他和关注组成员入内考察:“有些损旧仍可修复,不是如外界所说的残破不堪。”首次见到这百年唐楼内部结构,徐圣杰说当中建筑物料、技术与工艺,很有历史研究价值。例如广东青砖的承重墙、结构木楼面、木楼梯、由麻石及木梁所组成的店面等等,在现代建筑已不复见。同时,楼上两层过往多年为居所,徐圣杰估计一层板间房曾住了10多人,反映百年前基层的生活环境。
 
开会内容多来自民间报告
 
这些建筑资料和特色都详列在徐圣杰的长达30页的研究报告,他去年寄予发展局、市建局、古咨会和古迹办,要求他们重新关注永和号的去留。对方只回应“收到”。这日古咨会开会讨论提到的,几乎是他的报告内容。徐圣杰说,总算为永和号走前一大步,希望市建局尽快修复建筑,包括重置露台和修复木结构等,令永和号尽量回复旧貌。

在永和号附近的中环街市早前获评为三级历史建筑物,活化工程今年展开,市建局将修茸主结构、保留包浩斯建筑风格的立面、街市内中庭。(江智骞摄/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