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屋被刁难 要求看存折 居港印尼记者:香港人总是看不起人
“我不想被看扁”
“香港人总是看不起人。”Veby是中国与印尼混血儿,爷爷是上海人。5年前来港在香港印尼报纸SUARA任职记者,她用一句说话归纳她多年来对香港人的认知。她记得初来香港时到一间洗衣店,她用英语与老板对话。老板问:“星加坡人?”Verby:“不。我是印尼人”老板续问:“马来西亚人?”Veby:“不。我是印尼人。”老板还未放弃,仍问:“越南人?印度人?”老板把东南亚国家的人全都搬出来,仍不相信眼前会说流利英语的是印尼人,Verby没好气地笑了。还有,她来港第一次租屋,一万元租了一个铜锣湾单位,业主连番要求要查阅Verby的银行存款纪录,“当时我只觉可笑,现在回想起来就得愤怒。她怎能侵犯我的私隐?她就是不相信印尼人有钱租屋。”一位记者没可能妥协,“我妥协了,让她看银行存款,我不想给她看扁。”
自少习惯做少数族裔 10岁时被邻居抛掷石头
记者问:“你来香港之后成为少数族群,有什么感受?”她耸肩而笑:“我习惯了。在印尼时,印尼人觉得我是中国人;在香港,大家觉得我在印尼人。”就像一条绳子的两岸,她就只能站在中央,进退两难。她忆起十岁时在街上遛狗,因为印尼人视狗为不洁,邻居的孩子指着她不断谩骂:‘你是中国人,你是中国人。’又说我和狗都是不洁净,然后向我们抛掷石头。”她说,圣经中也有一位曾被抛掷石头的女人,她是一位淫妇。10岁的女孩,却被看待成淫妇一般。“我好难过,没有哭,怒气冲冲地回家,母亲说因为他们什么都不懂得,要宽恕他们。”华人于印尼是异类,加以他们一家不是穆斯林,而是基督徒,在印尼群体中,就是食物𦈐中的最底层。她父亲明明是印尼人,却花了多年时间与政府周旋,在法官面前宣誓他们一家都是印尼人,“因此直至我8岁时,才能拿到印尼官方出世纸,然后才能上学。”她家富有,可进天主教会学校读书,有时候经过公立学校,那些穷家女孩都怒视著她。
下集:
【我不是家佣】弃周游列国做大新闻 “同乡”来港写印佣故事:她们却不喜欢我
印尼小岛种族歧视 分“印尼人区”与“白人区”
“我不会忘记他们那种斜睨我的眼神。”长大以后,她在报馆当上环境组的记者,某次到印尼婆罗洲(加里曼丹岛)采访。那是世界第三大岛,晚上九时,她独自穿梭于巷中却迷路,九时多店舖都正在关闸,几乎全街都黑漆漆,“我感觉到四周的人都在看着我。”那种斜睨的眼神似曾相识,像黑漆森林中饿狼群会转动的绿色眼睛。然后,一位青年人驾着摩托车向她驶来,喊:“姐姐,你是中国人吗?快跳上车。”Veby还未及细想,她跳上车,青年人载她回酒店,青年人对她说:“这里晚上九时分为brown area(印尼人区) 和white area(白人区),你刚才在brown area很危险,他们会群殴你的。”讽刺的是,她既不是白,又不是啡,她没想到在国家偏远地区,种族歧视问题如美国50年代般严峻。
父亲:不要说自己是中国人
直至高中,“中国人,还是印尼人”的身份认同问题一直盘踞Veby的脑袋。“我只记得父亲常骂我:‘不要说自己是中国人。中国政府也不会理你的死活。”为了融入印尼群体,Verby的母亲有过人的气量与耐性,即使是基督徒,还是到穆斯林的寺庙跟她们一起聚会,互相认识。“我们也改了印尼人的名字,也不会庆祝中国人的传统节日。”10岁时被抛掷石头的怒气仍未息,于是她翻查历史,明白一切歧视,源于荷兰侵占管治印尼时期(16世纪末至1942年),将人民由高至低等,区分为白人、印尼华人、印尼人三个等级,避免华人与印尼人联盟抗荷兰。“那些年,印尼孩子不能上学,华人子弟却可以。而华人和白人的学府也要分别开来,我爷爷就是那时候从上海来印尼教书。”
因歧视 学会接纳别人的不同
歧视,出于无知。因此,她想当记者,要把一切不公义都要写出来,又可以去看印尼以外的世界。“因为被歧视,被排斥,自少我便学懂接纳别人的不同。”但她惊讶香港人却不晓得。她曾认识一位印佣,读至高中远赴中东做家佣,她储下一笔钱回国,不用来起屋,却跑去大学读书,现在她是一位大学教授;甚至她认识一位德国记者亦是一名兼职的士司机。“即使是外佣,那只是她们短暂的工作,不是她们的身份。”记者问:“你在香港,有人把你误当为家佣吗?”她笑而不语,她笑,大概是“明知故问”的意思;记者又问Veby:“你为着自己作为印尼人,或中国人而自豪吗?”她又连番大笑,这回我不解,然后她一脸认真地回答:“我只为人类而自豪。”
至于,Veby要来香港做记者的故事,下回再续。
下集:【我不是家佣】弃周游列国做大新闻 “同乡”来港写印佣故事:她们却不喜欢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