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设计.热话】台湾一孙女为剥蚵婆婆发明“倾蚵仔车”缓劳损

撰文: 余思朗
出版:更新:

港人到台湾旅游爱吃蚵仔煎,但生产蚵肉背后的辛酸又有多少人知?由于蚝每只形状不一,剥壳工序仍需大量依靠人手。在台湾,这些重复性工序通常由年长妇女负责,她们被称为“青蚵嫂”。
然而,长工时和蹲坐的姿势使逾九成的青蚵嫂都长期腰酸背痛,一名青蚵嫂读设计系的孙女就和同学设计了一台手推车,让青蚵嫂可以坐得“堂堂正正”。透过贴心的设计,纾缓剖蚵女工一直以来的职业伤害,也为这渐渐式微的旧产业注入新活力。

由四名产品设计系学生设计的“倾蚵仔车”,集手推车和工作台功能于一身,让剥蚵女工可以在较舒适的环境中工作。(图片:“蚵蚵蚵kēkēkē-复蚵计划”/联合新闻网)

传统的剥蚵壳程序是这样的:蚵农把新鲜的蚵倒进篮子,运给青蚵嫂们,她们用手推车推到工场进行剥壳,再把蚵肉运回去。然而每篮连壳的蚵重达100公斤,对平均年龄50至70岁的女工来说,用手推车回工场已是非常吃力。到达工场后,她们也无力把整篮蚵倒在台上,只好倒在地面,采取蹲坐的姿势剥壳。每天长达9小时的工时,和屈曲的坐姿使她们背部和膝盖长期受力,造成劳损。 

凉风、阳光、沙发 除了“最美”   屏山图书馆还有多项人性化设计

青蚵嫂们平时就是这样坐在矮凳上,每天工作逾九小时。(图片:“蚵蚵蚵kēkēkē-复蚵计划”/联合新闻网)

设计者之一的翁钰婷,外婆做了七十年的青蚵嫂,她接受传媒访问时指,“小时候都蹲在旁边抓螃蟹,不曾注意到阿嬷的职业伤害,长大后常听她说腰酸,才觉得这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她说,逾九成的青蚵嫂都出现骨骼肌肉不适症的状况。于是她和同样就读南台科技大学创新产品设计系的同学王俐文、侯佩君和刘珮萱,决定以设计解决这个问题,展开了“蚵蚵蚵kēkēkē-复蚵计划”,为外婆及一众青蚵嫂提供一个更舒适的工作环境。

在城市长大的她们亲身到工场体验剥蚵壳的工序,访问女工,结果坐了两小时已经大喊腰酸背痛。原来问题是由于女工们长期坐在低于25公分高的矮櫈上工作,对膝盖造成相当大的劳损。她们研究发现,只要把座椅高度提高到40公分,便能以舒适的坐姿坐著。于是她们设计了“倾蚵仔车”,车上设有网板,青蚵嫂只需往脚踏一踩,蚵便会倒在网板上,也节省了把蚵倒往地上的工序,减少腰部劳损。

【社区影像】马鞍山村“探索馆” 郑氏姊妹细味60年代老香港故事

手推车附有网板,女工不用再把蚵倒在地上,升高了的工作台也能让她们坐得“堂堂正正”。(图片:“蚵蚵蚵kēkēkē-复蚵计划”专页)

她们算准蚵篮底部的空隙,用脚踏把手推车的底板轻轻一推,就能把重达100公斤的篮子放到手推车上,不用人手搬来搬去,八十岁的青蚵嫂也能一人操作。到达工场后,再踩上面的第二个脚踏,让蚵仔车倾侧,倒出蚵。

设计还包括一套剥壳工具组,有隔水篮和座椅,剥好的蚵肉可以直接放到篮子里浸水保鲜,完成后把篮子拿起隔水便可运走,把水倒去,篮子可以放手套和开壳刀等工具。

篮子用来放剥好的蚵肉,可以收进椅子下方,方便携带。(图片:“蚵蚵蚵kēkēkē-复蚵计划”专页)

翁钰婷说,初时外婆也对这台手推车半信半疑,试用后却问可否把车子留下来用,“这时我们便知道我们成功了!”她说。

这台“倾蚵仔车”并没大幅改变女工一直以来的工序,而是著手从日常细节处解决她们的需要,让她们可以即时轻松使用。对外婆的关怀和细心观察,成就了贴心的设计。“复蚵计划”除了获得台湾新一代后浪赏、LEUXS特别奖,也入围2016台湾设计师周的设计星势力展览,期望能和厂商接洽进行大量生产,真正改善青蚵嫂们的工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