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预算案】港、台社区政策差异

撰文: 李慧筠
出版:更新:

今届财政预算案出炉,“社区”在政府未来的拨款占有怎样的位置?
今年预算案中与社区和规划相关的拨款主要分布于本地旅游、社区共融及发展智慧城市,放诸与一海之隔的台湾比较,总统蔡英文当选前的文化政纲亦有提及社区,但发展方向却截然不同。

油麻地的社区,入夜人潮如鲫。(林振东摄)

观乎今年施政报告,社区议题分散在不同的大项目下,少有涉足经营社区的方向。例如,“应对人口老化”中建设较大长者优先厕格的“长者友善社区”,“文康及市政”中提及改善公众街市。而刚发表的财政预算案便有“加强和优化社区照顾服务”,每年拨款1700万元,增加160个长者日间护理服务名额。与社区经济有关的小贩虽在“本地旅游”大项目下获豁免牌照费一年,却仍然未获发新牌照。

台湾:自己社区,自己经营

“营造社区”以解决社区问题一念,似乎未在香港政府施政大方向上落地生根,台湾总统蔡英文去年则在竞选政纲中的文化政策,指要“以在地文化涵养社区生活”。蔡英文说︰“社区营造既是要从社区这个最小单位,由下而上推动国家社会的转型,就必须要让在地居民能集体参与,共同经营社区。”

蔡英文提出几点,例如建构以社区为本的地方知识学习网络。她希望扩大对文化的投资及串联社区文化工作者,研究及整理地方学,纪录居民的历史和经验,并在各区的学校、图书馆、艺文空间传播。同时,她又支持社会企业,认为政府应把民间资源与社会企业配对,帮助社区组织储备能量,并进一步说,希望社区组织可协助该区产业、社福照顾、治安、人文教育、环境生态等。

柯文哲曾推居民巡守队

台北市市长柯文哲曾经在台北推动社区学校巡守队,一边开放学校用地予社区人士使用,一边以居民组成校园巡守队维持治安,以应对去年的校园女童被割喉案。他说:“政府的力量有限,民间的力量无穷。在校园开放时,如果社区要进来使用,也要来帮忙守护校园。”

释放公共空间在台湾较受重视,蔡英文认为都市化令居民不易凝聚,降低彼此的互助动能,因此必须开放更多社区共享空间,善用社区文化资产,设置社区博物站等,为居民、社区工作者或艺文人士提供聚合及发酵文化的空间。

透过社区营造,居民的交流汇聚,就是解决社区问题的力量。香港不乏推动社区互助营造的组织,但不少组织仍为资金和空间而烦恼。何年何月,我们才不再羡慕隔离饭香,真正发挥到每一个居民力量并建立友善社区?

港台与社区有关政策比较:

   香港  台湾
社区营造  以区议会及地区管理委员推动居民参与区内事务,拨款予区议会地区工程及社区参与计划的文康活动 注重居民参与,90年代建立“台北市社区营造中心”培训社区规划师,为社区组织提供交流平台。 蔡英文亦提出研究及整理地方学,纪录居民的历史和经验
长者 建设长者友善社区,包括优化现有公共行人通道的无障碍通道设施,提供面积较大的长者优先厕格,为长者改善家居安全等 长远鼓励长者参与社区营造,如在台北中小学推行“乐龄学堂”举办舞蹈、手工艺长者课程,目的是祖孙共学,有效利用学校空间

小贩

1970年代初起,不再签发新的小贩牌照;并在近年新春加强打击熟食小贩 处理摊贩方式由“管制与取缔”调整为“辅导与管理”,并协助摊贩设立自我规管的协会
公共空间 规划准则列明香港人均应有2平方米休憩用地(open space)。80年代,政府把部分公共空间划入私人业权范围中,引发铜锣湾时代广场占用公共空间的争议 释放更多社区共享空间,利用闲置用地,鼓励民众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