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艺节|编程才子遇科网爆破“裸辞”入剧界:成功非用职业界定

撰文: 莫家文
出版:更新:

随着手机App及人工智能普及化,与编程(Programming)相关的大学科目早已成为“神科”,毕业生更成企业抢人目标。编程出身的杨振业20多年前在港大毕业时,不巧遇上2000年科网股爆破,好一段时期成为不甚吃香的职业,他毅然由网页设计师“裸辞”,转型成多媒体设计师及剧场导演,赶在科技平民化的时代中,成功将VR、动态捕捉等创科技术引入“限米煮限饭”的剧场中。对于有编程人员在区块链赚大钱、大集团加薪抢人才做法,他看得淡然,“行行都有唔同, 医生都可以揾唔到食,一个人身份唔系用职业去界定。”他乐在不同身份切换中探索艺术可能性,疫下为业界寻找新出路。

编程工作10年“裸辞”跳入剧界变Slash族

杨振业(Adrian)在剧场界身兼多个身份,他既是一名多媒体设计、剧场导演、录像设计,以至演艺学院讲师。若还原基本步,他本身是读编程出身、九十年代末毕业于港大计算机工程系的“尖子”──以现今手机App支配着衣食住行及区块链大热的年代来看,编程被视为极具巿场价值的行业,学生毕业即成天之骄子,然而当年时不与他,“20年前毕业时正好遇上科网股爆破,有一段时间做编程师好唔吃香。”杨振业苦笑说。

不巧赶上行业际遇中最差时期的杨振业,选择在一家公司从事网页编程工作,一做便是10年,突然有一日忽发奇想。“写编程写到好沉闷,去到30岁左右心谂不如‘裸辞’,转工做另一样嘢,咁啱好多年前兼职做剧团录像,我已经唔系读拍嘢出身,都有人揾我做嘢,觉得可以试下,于是开始全职工作。”

由于自身具有电脑基础,又撞上科技平民化的年代,杨振业开始尝试为剧界引入更多创科元素,例如7年前在剧场公映的话剧《小津风景》,身兼编剧、导演及录像设计的他为了呈现戏中有戏的live cinema效果,意即将演员现场表演即时用器材拍摄再加现场剪接,以黑白灰的褪色旧片格调播放于剧场大屏幕,在资源紧绌下更见吃力。“𠮶阵都几艰巨,因为拍摄规模好似将电视台录影厂搬过嚟咁,其实系无可能,因为呢个系一个剧场规模制作,唯有自己揾解决办法,咁啱𠮶阵开始用相机拍嘢,科技发展到一个阶段,成本可以降低到普通制作人都可以负担得到,咁就可以广泛应用。”

+1

剧场资源“限米煮限饭” 科技平民化有助降低成本

而去年7月公映、改编自卡尔维诺著名小说《看不见城巿》的话剧《给下一轮(虚拟)盛世的备忘录》,整个故事模式是演员一边演戏,一边讲述中外数个真假难办的城巿时,现场观众便要不断在虚与实的空间中来回切换,杨振业既要创造出360度环回立体影像的虚拟场景,又要考虑剧场资源“限米煮限饭”下实践心中所想,最终决定每场话剧只限40名观众,每人均配对一副VR视像装置,让观众能够真正享受沉浸式VR剧场初体验。“咁啱有个品牌出咗VR视像装置,价钱平民化到二千几蚊一副,可以做到好似VR tour梅花间竹咁睇晒成个故仔,都系一种新嘅尝试,我哋讲笑话等紧苹果公司出VR就可以每人都有一副,以后就唔使买……当硬件去到人人都有嘅时候,就有好多可能性出现。”

随着杨振业将创新科技如运用开源码、流动电话、立体投影、动作捕捉、现场剪接等技术,引进剧场作品的应用中,其作品开始为人所熟悉,其多媒体设计曾于卑尔根、巴黎、南特、圣保罗、克拉科夫、新加坡、台北、北京等城市演出。他早前亦获邀在演艺学院科艺制作系任职多媒体设计高级讲师,为新生代介绍科技应用在剧界的可行性。

然而持续两年多的疫情令剧场反复停摆,整个业界犹如陷入长久静默中,杨振业始终相信身处VR虚拟世界中,当可以用手拾起一枚西洋棋,再在虚拟手臂上按键下指令,便可由此创造无限可能。“虽然同荷里活级数相比仲有好大距离,例如阿凡达、漫威电影咁,唔系香港电影或舞台剧可以比得上 ,但系有好平民化嘅动态捕捉(motion capture)等技术出现咗,成本平到一个水平可以试用,就会有新构思,可以同主办单位倾下点样做,而我嘅角色就系透过探索或者试验,令(应用)经验更加丰富,让更多人钟意睇剧场。 ”

科艺艺术节将于7月16至24日在西九文化区艺术公园自由空间大盒举行展览。(网上截图)

由香港舞台技术及设计人员协会今年首度主办科艺艺术节,配对14名舞台剧后“背后的人物”成6个组合,通过一连串工作坊及实验交流,共同探讨香港科艺的不同可行性,众人以丰富的幕后舞台经验,编作全新短篇作品,展示研究及创作成果。会场除了科艺演示,亦设立展览记录团队的创作实验过程,让观众窥探剧场创作背后不为人知的一面,展览将于7月16至24日在西九文化区艺术公园自由空间大盒进行,有兴趣者可浏览官网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