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经济】 伦敦笋工 “夜皇”一周开工两夜半 年薪$33万
当城市人口不断上升,以“时间换取空间”渐成常态。伦敦近年积极推动“夜间经济”(night-time economy, NTE),以管理代替恐吓,让晚上变得安全,吸引更多居民与游客感受晚间的魅力,增加政府税收及就业机会。市政府推出一系列措施,包括去年8月开始启用通宵地铁(night tube)及增聘管理夜间经济的主管“夜皇”(night czar)。
“我返工从未试过朝九晚五,夜皇这份工的上班时间大约是晚九朝五。”第一任伦敦“夜皇”Amy Lame 上任两个月后向当地传媒表示已适应新工。上年11月,她由伦敦市长萨迪克.汗(Sadiq Khan)委任,每周工作两天半,年薪3.5万英镑(约33万港元),负责将伦敦打造成一个真正的24小时国际大都会,与夜间小企业、警方、政府等各方协调,以推动伦敦夜间经济发展和捍卫夜间文化价值。
与夜行人对话
Amy坦言一星期不只工作两天半,上任后便到处拜访喜爱夜生活和晚上工作的人,由酒店工作人员、地区艺术家、交通警察、以至通宵在图书馆温习的学生,“我问这些人很具体的问题:为什么爱夜生活、有没有难处、有何解决方法等等,他们有很多卓见。在解决大众忧虑前,我认为对话是第一步。”
夜间经济引来的争议大多与噪音及安全有关,例如夜店 Fabric因有青年在店内吸毒后死亡而面临倒闭危机,Amy认为如果当时设有“夜皇”角色,事情未必会发展至如斯地步,这亦正是为何需要设立夜皇一职,“我的工作就是确保每人都可过他们理想的晚上生活,不论是狂欢至清晨还是一觉好眠。”
“娱乐(entertainment)当然是夜间经济的骨干,但还有很多未发掘之处,例如很多日常事务我都想在晚上10点后做,剪个发修个甲那样。”她说上任以来,收到最多的意见是延长咖啡店开放时间,“很多晚收工的人希望放工后有个地方可以放松一下,不一定想喝酒。”
除了伦敦,致力发展夜间经济的荷兰阿姆斯特丹亦设有“夜间市长”,协调夜间经营者、政府与居民等意见,解决矛盾,保持城市的活力和经济发展。
常说香港夜生活精彩,但认真想想晚上有何可做呢?大概是饮酒吃饭唱k?像香港著名Live House “Hidden Agenda”过去经常受到过时的工厦条例所限而三番四次搬迁,夜间经济如何扩大发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