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内容

文化回应教学 助少数族裔孩子打破语言障碍 促进社会共融

撰文: 谢德勤
出版:更新:

对于少数族裔人士来说,中文字可能是一堆奇形怪状的图画。回想我们小时候学习英文其实同样痛苦,若缺乏真正理解,死记硬背的生字仅能应付考试,无法与外国人沟通。要帮助少数族裔人士融入社会,先要提升他们的中文水平,从幼儿开始强化中文学习。“赛马会友趣学中文”计划透过“家庭、社区、学校”合作,为非华语学生打破语言障碍,与本地人建立更共融的未来。
摄影:黄舒慧

宣道会雷蔡群乐幼稚园的马佩瑜老师,负责支援全校29个非华语学生,她坦言教导少数族裔学生对不少老师来说是个挑战。陌生的语言与环境令初上幼稚园的少数族裔幼儿容易产生恐惧情绪,难以投入课堂。加上大部分家长不懂中文,令幼儿缺乏中文语境,学习中文变得困难重重。

马老师负责支援全校29个非华语学生,她坦言最初无从入手,幸而得到“赛马会友趣学中文”计划的支援。

故事图书呈多元文化 幼儿了解文化差异 并鼓励家中学习

“赛马会友趣学中文”计划的故事图书加入文化回应元素,有助本地生更了解少数族裔的文化特色。

社区共融不只少数族裔人士融入我们,本地生也要融入对方,校长及老师对此深有同感。“在参与计划之前,坊间很少会出现多元文化的故事图书,而随着这些包头巾的小朋友成为其中一个角色,加上在班上的小朋友确实如此衣著,本地学生提升多元文化意识,不会特别标签他们,亦会主动与他们玩耍。”马老师说。

巴基斯坦裔学生Yousuf (图左),能书写正确的中文字,有效的家长支援亦成为Yousuf中文能力提升的因素之一。
4位少数族裔小朋友参与“赛马会友趣学中文”计划后,成功打破语言障碍,融入社会。

简一硕(Yousuf)是马老师其中一个巴基斯坦裔学生,性格外向、记忆力强,而且主动学习,书写的中文字更胜本地学生,原因在于他爸爸的中文水平高,而姐姐亦是该幼稚园的毕业生,在家常以中文沟通,令Yousuf的中文水平得到大大提升。正因家庭教学于学习中文上扮演着重要角色,计划故事图书的教材套除了配备老师的教学指引外,亦包括家长手册,图书内容呈多元文化,让少数族裔家长亦能参与其中,陪同子女阅读,延伸小朋友在家中的学习时间。

因民族文化遭排斥 学好中文消除隔膜

Maria起初不擅长中文而遭受排斥,经历令她立志成为一名幼稚园老师,以有趣的方法提升幼儿学习中文的动机。

现正修读幼儿教育文凭的少数族裔学生冼慧敏(Maria),讲得一口流利中文,然而,她却曾因不擅长中文而遭受排斥。她回想小一、二时,班上只有她一位非华语学生,因为言语不通,包着头巾被同学取笑,就连老师亦揶揄她像圣诞老人。基于种种压力,她选择以作弊来应付默书。直到小三时,她决心要学好中文,下了一番苦功终于取得优秀成绩及获得老师公开表扬。当她的中文水平提升后,便有能力向同学解释其民族的文化背景,彼此间的隔膜亦渐渐消除。

学习语文 可以更愉快及更有意义

节目主持人林盛斌(Bob)对Saqib与Maria的流利中文,大感惊讶。

正因为Maria明白到少数族裔学生于学习中文上面对的困难,她希望透过幼儿教育文凭课程,一步一步迈向成为幼稚园老师的目标。课程同时安排学生实习,担任多元文化教学助理,成为家长、学生与学校之间的重要桥梁。她明白传统的单向灌输教学未必适合,希望用有趣的方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计划令她得到不少启发。透过E-Learning与互动教学,让学生于轻松的环境中学习。例如老师可准备字卡,与小朋友以配词游戏的方式学习生字,而非要求他们默书,从而增加他们的学习动机。“Education should be fun,小朋友不该在压力下学习,语文学习可以愉快及有意义的。”

对育儿甚有心得的节目主持人林盛斌(Bob),认同Maria的教学方法,同时亦佩服她的流利中文。他相信若能帮助少数族裔学生消除语言障碍,对他们的成长与发展具正面影响。如果大众可以主动一点与他们沟通,令少数族裔人士有更多学习中文的机会,一定可以令他们更容易融入香港。

香港赛马会慈善及社区事务执行总监张亮(图左二)期望非华语学生于“赛马会友趣学中文”计划的支援下,能有更多机会追寻梦想。

“赛马会友趣学中文”计划由香港赛马会慈善信托基金策划及捐助,于2016年拨捐2.37亿港元,并由三间大学及两间非政府组织联合策动。目的在促进非华语幼稚园学生中文能力的发展,让他们顺利衔接小学学习生活,以及与社会共融。

于5年计划期内,共有20间网络学校参与,服务超过1,600名少数族裔学生及其家庭。香港赛马会慈善及社区事务执行总监张亮分享,计划同时涵盖了全港首个支援非华语儿童教学的幼儿教育文凭课程,专门培训非华语青年成为多元文化教学助理,成效显著。将来他们更可以凭自身经验,进入课室支援一代又一代的非华语学生学习中文,让少数族裔幼儿在将来有更多的机会,以香港为家,继续追寻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