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行山】从红叶节看保育 行山网创办人盼增大众对土地归属感

撰文: 黎明佩
出版:更新:

深秋枫叶,染红了香港山野一隅,元朗大棠种有逾700株枫香,政府特意于1990年代中后期栽种。近10年,行山客不再执著于足下脚印,全因放眼都是美景,欣赏与保育的心态慢慢萌生。
秋色间一地枯黄,游人捡拾红叶,无意间破坏了自然生态;游人走过隐秘山径,发现绝美景色却不欲与人分享详细地点;每逢季节,生态导赏团络绎不绝,人海引起指摘……行山文化愈小众,似乎对山林愈有益,到底这种“保育”的心态,是否健康?
摄影:黄伟民、受访者提供

近日引起话题的行山书《咫尺山林》作者罗荣辉(Teddy)有13年行山经验,他制作的行山网站“绿洲OasisTrek”亦是不少山友的“偷师”园地。去年,“绿洲”获得出版社关注,Teddy用一年时间编写《咫尺山林》,其中只有4成辑录自网站内容。

网站详尽分享山径路线,而新书则着墨于他的山林情怀,乃至保育的观念,这种变调,正正是不少山友对待山野的内心写照。

“绿洲OasisTrek”网站累积超过300万人次,但Teddy仍然谦称自己对香港山林认识不深。(绿洲Oasistrek)

“绿洲的初衷,其实不止是一个实用性路线网站。”Teddy制作网站“绿洲OasisTrek”就如编写航海日志,他形容那是充电的时间,又是一份属于自己的山间游记,也让他获得向读者分享的满足。网站面世大概两年后,浏览量开始增加,早早定下的目标似乎近在眼前,他却反问自己:“我在做什么?”

千山走遍都没法走到尽头,但爱护山林的情怀,到了尽处就会萌起保育的意念。其后,他开始在网站加上保育讯息,也新增栏目,当中包括“红叶专题”,分享路线以外的山林资讯,也开始宣扬“保育山林”的概念。

“每年秋冬,各大报章杂志都会有红叶的资讯,当时我就在想,大家对红叶话题都十分热中,那倒不如看看我写的吧。”于是,他搜集红叶的资讯,参看植物书籍,制作出相比报章杂志更加深入详尽的的本土红叶专页,载于网站上。

刚开始的时候,我打算做出全香港最好的行山路线网站。几年之后,我又开始思考,那又如何?
“绿洲OasisTrek”网站站主、《咫尺山林》作者罗荣辉(Teddy)
香港山林与城市生活近在咫尺,这是港人引以为傲的天然优势。(黄伟民摄)

根据Teddy多年行山经验,香港最常见的红叶有四种,当中包括枫香、岭南槭、野漆和乌桕,全是落叶乔木的品种,都详细辑录于他编写的《红叶专题》。

枫香是本地品种的树木,它是香港最常见的红叶树种,被称“红叶之首”。枫香树姿优雅,叶片互生,掌状三裂,叶子边缘亦有锯齿,颜色随秋季转黄,翌年春天落叶前变红。

枫香的果实是球状蒴果,于冬季成熟时,刺球状的果实会悬挂枝上,枫香的树脂有独特的芬芳香味。元朗大棠、城门水塘、乌蛟腾、大埔滘林区、新娘潭路近降下坳的烧烤场,都能够观赏枫叶景色。

枫香属本地品种,亦是香港常见的红叶树种,相片摄于石芽背。(绿洲Oasistrek)
野漆树是红叶的一种,叶子像羽毛,非常容易辨认,相片摄于城门水塘。(绿洲Oasistrek)

岭南槭,叶片对生,多为掌状五裂,叶边缘锯齿相比枫香较为明显。一般而言,于外地赏枫的品种多数是槭树,于香港可以到西贡狮子会自然教育中心、马鞍山及黄龙坑观赏。野漆又名木蜡树,叶子像羽毛,多在冬季岁末前转红色。

野漆汁液会刺激皮肤,在枝干受伤的位置会流出白色树脂,再凝固、变黑成为漆液,树皮亦可采漆料,因而得名。野漆并非渔护署栽种的植树品种,因而只能散见于郊野,例如石龙拱及紫罗兰山。

乌桕树叶呈菱形,或菱状卵形,叶端尖锐,树皮呈灰黑色,可见于三桠村与荔枝窝之间的小滩。山乌桕则与乌桕同属大戟科,但树皮呈灰白色,叶子互生,外形为椭圆状卵形,散见于低地村边。

乌桕亦是红叶的一种,叶子会在秋、冬时分变成红色,相片摄于石龙拱。(绿洲Oasistrek)
乌桕叶子呈菱状卵形,可见于三桠村与荔枝窝之间的小滩,相片摄于城门水塘。(绿洲Oasistrek)

欣赏大自然正是保育的开始,不过,随着行山及郊外活动愈渐流行,大自然的宁静早被划破,不少郊游热点都挤满人潮,因此很多人开始建立“保密”的默契:针对一些鲜为人知的路线和美景,登山者只会上载漂亮相片,准确位置和路线却秘而不宣,以免引来大批人潮,对大自然造成破坏。

山友“保密”的做法,正正与政府积极举办红叶节、让景点“曝光”的做法背道而驰,而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在Teddy看来都有相同“讯息”,却达到不一样的效果。

Teddy曾到外国旅游观赏红叶,他也见识过外国行山客摇动树木、使大堆树叶跌落的举动,他“叹为观止”地说:“幸好我还未在香港见过。”大部分错误都因“无知”而起,自己长年于山野上累积到的经历,亦令他时刻反思自己会否无意“冒犯”了他人。

枯叶和枯枝属林区自然更替的一部分,渔护署亦不鼓励游人从自然环境中带走任何物件。虽然捡树叶的港人只属少数,不过,实际上有这层知识的人却也不多,即使没有构成犯法行为,大部分港人对郊野公园条例都不甚清楚。

“不少人喜欢把郊野公园的红叶带回家,我自己也眼见不少。如果渔护署在举办活动的时候,能有效传递正确信息,达到教育目的,那就有其价值。”

大棠枫香林全长约两公里,渔护署刻意于1990年代中后期栽种枫香,取代日渐老化的外来品种树木。(绿洲Oasistrek)

另外,每逢赏红叶的季节,不但山径路上水泄不通,连带附近的交通道路也受影响。要到达大棠的红叶景点“枫香林”,只有港铁接驳巴士(K66)一种公共交通工具。红叶节期间,日常依靠K66的元朗居民,都因为交通受阻甚为不便。

其实赏叶路线不止一条,除了最快捷的车路前往,多条郊游径都能接驳到达“枫香林”,包括大榄自然教育径、元荃古道郊游径、麦理浩径10段。Teddy建议,若游人于赏叶旺季经由郊游径步行而至,离开时亦走远至赏叶区以外的地点搭车,就能减少蜂拥游客对附近居民的影响。而自行带走垃圾、拍摄时互相礼让等等,都是作为游人的基本礼仪。

就如Teddy的《咫尺山林》中提及:“地图上已无空白。如何隐藏、掩盖,也只徒具形式上的意义,亦仅能短暂地、被动地保护这片土地。相反地,亲身的接触,最能加深对环境的认知,提升对土地的归属感。若因无知而漠然冷对,保育也无从谈起。”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吗?请购买今期《香港01》周报,或点击此处:成为我们的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