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衣行路到荃湾 香港人“唯二”可徒步横越的海峡

撰文: 吕嘉丽
出版:更新:

青荃桥(又称青衣北桥)连接青衣及荃湾和葵盛,对大部分青衣居民来说,它就只是一条乘车会经过的桥,事实上青荃桥既可行车亦能行人。当车辆不消数十秒便在北桥驶过,有这么一群人却愿意日花十数分钟,坚持以脚步横越这个近千米海峡。他们为何宁愿每天安步当车?

蓝巴勒海峡的含意=漫步?

大概这是青衣人的独有经验:走过青衣海旁好多遍后,才知道这个分隔开青衣和新界的海峡有个漂亮名字:蓝巴勒海峡(Rambler Channel)。“蓝巴勒”为其英文名Rambler的谐音,Rambler意即漫步者,这个名字跟其地理环境也相当搭调,因为青衣海旁本就是很多人来吹吹海风散散步、拍拖、跑步、聚会、钓鱼、跳舞的公共空间。

青衣海滨公园(亦即海旁)北至长发邨,南至翠怡花园,全长超过2千米。散步时远眺荃湾华人永远坟场,或海滨花园至青龙头一带的海旁建筑,也看得见青衣北桥,却很少青衣人试过漫步桥上。

青荃桥(青衣北桥)横越蓝巴勒海峡,让市民可步行来回青衣及荃湾和葵盛。(吕嘉丽摄)

钟情青衣北桥:唯一可以合上眼行路的地方

青衣北桥离海面18米高,四条行车线左右两旁各有一条行人道。青衣跟葵涌以前属于荃湾区,后于1981年从荃湾区独立出来,成为葵青区。青衣岛本身未做到自给自足,很多青衣人都会在荃湾上班、买𩠌及消费。有不少青衣及荃湾居民都觉得行路比搭车方便。

李先生住在荃湾海滨花园,亦即青荃桥在荃湾上桥位置附近。近十年来他到机场上班,都会横越青衣北桥,由海滨花园走路至青衣港铁站。

虽然他的住所附近已有巴士直达机场,他却选择走路到青衣乘搭巴士或机场快线;亦有小巴行走海滨花园和青衣港铁站,车程约5至10分钟,但等车动辄花上10至15分钟。李先生宁愿走路到青衣站。

李先生喜欢闭上双眼在桥上步行。(吕嘉丽摄)

为什么选择以双脚代步,而非乘车?李先生说:“可以做运动,又可以悭钱。”他对这条桥情有独钟,因为这条桥上的步行经验与别不同。桥上路人既少,走起来便更舒服:“可以嗅一下附近的树,可以闭上双眼行路,都不会有人撞到。”他问道:“香港那么多拥挤的街道,哪里可以闭上眼走路呢?没有。”

桥上桥下看社区百态

虽然十多年来,他都在走在同一条路上,但他在每天重复的路上观察到细微的变化。对他来说,行路便是观察社区的一种方式。记者问道为什么桥上栏杆要加上一重比栏杆更高的铁网围栏,本以为是为了防止有人自杀。他却另有观察:铁栏杆上的铁板,有些被人撬开盗去,所以政府装上围栏防止同类事情。偷铁板为了什么?李先生发现,桥底附近有些无业人士会拿废铁去回收厂卖,赚取生活费。他又发现,高架天桥的末瑞,有几只流浪猫,有好心人会天天来喂猫,不时会撞见:“其实很多事情在我们身边发生,问题是你没有发现,很多人的生活就是上班下班。”

下雨时,钓鱼翁纷纷走到北桥底下挡雨,继续钓鱼。(吕嘉丽摄)

由陌路人变同路人

青衣北桥因为少人行,令桥上形成独特的社区生态,行桥的人都认得彼此。行车天桥两旁的行人道只有两米阔。这条狭道,制造了相逢相识的机会。因为这条路少人经过,桥上的陌路人每天约莫时间相碰,也就慢慢的培养出关系来,陌路人也变成同路人。不过,跟邻居一样,即使时常见面,也可以毫不交谈,因为无人率先破冰。黎小姐却是这种人。

她每天上班都会走这条桥,由青衣走路至荃湾。路人大多数人她都已认得,甚至记得什么时间会出现什么人:“6点7、8个字,那群师奶都已在桥上了。”她会主动跟同路人打招呼,说声早晨:“因为大家都行这条桥,可能每天都会见到。但走在街上,很难每天碰到。”她就指向远方的人影:“前面那个伯伯都行了好多年。”人影虽相隔二百米之远,她也能认出来:“日日行都见到嘛。阿伯年纪好大了,我每天都会跟他打招呼。”

走在青衣北桥上,理应可以边行边看海,为什么却少人步行?下集将尝试解答

选择步行青衣北桥的人都是“小众”,由此相熟起来。(吕嘉丽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