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结束75年】前华籍英兵自发纪念重光日:我真系好钟意香港

撰文: 曾雪雯
出版:更新:

香港军事服务团协会今早(30日)于西湾国殇纪念坟场,举行香港重光纪念日(Liberation Day)75周年仪式,纪念香港脱离二战日占时期,及殁于香港的各国军人及平民。多国总驻港澳总领事馆及多国总商会派代表致送花圈,亦有退役华籍英兵、二战退伍军人后人出席仪式。
主办单位香港军事服务团协会主席、前华籍英兵程源基,引猫王旧曲 《It's now or never》比喻同袍自发举办的重光日纪念仪式,认为目前政治气氛未明,只望仪式能办得一年得一年的唏嘘。有心人朝花夕拾,既让军人后代穿亡父遗物悼往事,亦让港人回望前尘。他相信若年轻一代能了解自己城市的过去,将会更喜欢香港。“香港经过三年零八个月咁辛苦嘅时间都可以渡过,点解𠵱家唔可以渡过呢?我冇打算离开香港,我真系好钟意香港。”
摄影:郑子峰

仪式于西湾国殇纪念坟场内的纪念碑位置举行,碑上刻有《圣经》经文"THEIR NAME LIVETH FOR EVERMORE”。(郑子峰摄)

第75个重光日:疫情下仅限百人进场

仪式于上午11时在西湾国殇纪念坟场内的纪念碑位置举行。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马来西亚驻港澳总领事馆及多国总商会等均派代表出席仪式,以及致送虞美人花环,悼念二战死难者。由于今年仪式遇上疫情横流,有别于过往自由入场,大会设约100个名额,观礼人士需持门票方可内进。而入场前,大会亦已安排人手为入场者测量体温,又事先在地上贴上标示,让观礼者保持社交距离。

著名历史学者丁新豹首次观礼,被不少市民包围,要求合照。(郑子峰摄)

著名史学家丁新豹首次观礼:纪念苦难日子过去

香港著名历史学者丁新豹博士亦有以观众身份出席仪式。他表示今年是自己首次出席仪式,今年朋友刚好多出一张门票,他遂应邀出席。丁过往曾任香港历史博物馆总馆长,参与筹建历史海防博物馆,对于近年多了年轻人关注香港二战史,他认为有人认识这段历史是好事。他解释,“今日以前叫重光,重光即系返番去英国佬度”,夏悫为首的英国舰队于1945年8月30日回到香港,并于9月1日宣布成立军政府,港英政府曾订8月30日为公众假期。他补充,正式接受日本投降为9月3日,而香港则为9月16日,他指,“都系一个纪念日子,纪念苦难日子过去”。

“79年前,当日本偷袭珍珠港,点解呢啲人要帮香港去打仗?尤其加拿大个班个个18、19岁,喺乡下都唔知香港系咩嚟,就过咗嚟送死。”
程源基,前华籍英兵
香港主权移交后,港府不再订重光纪念日为公众假期,为港殉职的异国士兵亦被淡出港人的视野。(郑子峰摄)

香港重光纪念日
主权移交前,港英政府战后将每年8月30日,定为“重光纪念日”公众假期,其后改为每年8月最后一个星期一及之前的星期六。1997年后,港府取消香港重光纪念日,改立五一、十一等日子为公众假期。此后,港府曾于2015年改订9月3日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为一次性的法定假日及公众假期。

前华籍英兵程源基,与同袍于2014起自发重办重光纪念日仪式。(郑子峰摄)

6年前自发重办重光纪念日仪式

主办单位香港军事服务团协会主席、前华籍英兵程源基( Roger)指,与同袍于2014起自发重办重光纪念日仪式,盼让更多港人认识香港过去的历史。受访其间,他指向身后刻满逾2070个逝者名字的纪念墙。他说,那都是为香港战死却无法寻回遗体的士兵,当中包括英军、加拿大、澳大利亚、马来亚、华人等。“79年前,当日本偷袭珍珠港,点解呢啲人要帮香港去打仗?尤其加拿大个班个个18、19岁,喺乡下都唔知香港系咩嚟,就过咗嚟送死。”

纪念墙刻满逾2070个逝者名字,全属为港战死却无法寻回遗体的士兵。(郑子峰摄)
+3
重光纪念日系香港历史;和平纪念日系英国人历史。
程源基,前华籍英兵

Roger他认为,这全属香港重要的历史。关于香港保卫战历史,Roger于1975年入伍便于军队学堂接触过。Roger其后被派往皇家陆军宪兵队担任宪兵工作,日常负责管理驻港英军、华籍英兵及赴港的北约士兵。而每年的香港重光纪念日,他说自己便守在香港大会堂附近,“好似警察咁睇住啲位”。当港府淡化重光纪念日的历史,如今华籍英兵步入暮年却念念不忘,自行拾起前人的故事。他又表示,每年11月的和平纪念日与重光纪念日不同,前者是英国重要纪念日,悼一战、二战阵亡英军及盟军,而重光纪念日则是香港历史,“重光纪念日系香港历史;和平纪念日系英国人历史。”

年届72岁的钟先生年复年出席协会举办的香港重光日纪念仪式。他指幼年家住大坑,四周有不少士兵聚居,长大后家人提议他加入军旅生活,他终于1970年至1974年间加入华籍英兵,成为运输队成员。(郑子峰摄)

香港军事服务团协会
香港军事服务团(The Hong Kong Military Service Corps,HKMSC )为驻港英军辖下、由香港华人组成的军事部队,常被称作“水牛”和“水雷炮兵”。早于19世纪末,已有港人加入驻港英军,程源基指,1962年英国国防部正式成立“香港军事服务团”,让更多香港人参军。香港军事服务团于1997年主权移交前解散。2010年,一批退伍华籍英兵以旧名组成“香港军事服务团协会”(The Hong Kong Military Service Corps Association)。

引猫王旧曲喻重光日:It's now or never

对于未来,Roger坦言,盼办得一年得一年,“我哋唔知出年香港会唔会俾我哋搞”。他指,早前有朋友问他今年会否继续举行重光纪念日仪式,他引美国摇滚天王猫王皮礼士利(Elvis Presley)的名曲 《It's now or never》回应,“我话一定搞,今年75周年,It's now or never,即系Elvis Presley首歌。一系即刻今年搞,一系以后都冇得搞,就系咁简单”。尤其退伍华籍英兵曾于2010年组成注册慈善机构“香港华籍英兵(水雷炮)乐善会”,打算当义工服务却被逼自我审查隐去历史。当年曾有报道指因乐善会名字中有“英兵”二字,协会申请场地及活动资助时屡受刁难,最终华籍英兵删去“华籍英兵”四字,改称“香港乐善会”。Roger身兼香港乐善会(HKOR Benevolent Association)主席,他慨叹协会虽不是政治团体,但忧虑未来同袍或因“华籍英兵”身份而再受刁难。

逾千五个墓碑中不乏港人,例如有华裔血统的欧亚混血儿D.J.N. Anderson。Anderson毕业于港大,任裁判司,因二战加入义勇军,战死沙场时年仅29岁。(郑子峰摄)

去年因反修例运动停办一年

去年香港善乐会原订于9月1日举行“重光纪念日”纪念仪式,因反修例运动停办一年。城内风云变色,Roger相信,“如果佢哋(年轻一代)知道,会更加钟意香港。因为香港经过三年零八个月咁辛苦嘅时间都可以渡过,点解𠵱家唔可以渡过呢?我冇打算离开香港,我真系好钟意香港。虽然我有外国护照,我都唔会离开香港。香港经过咁多difficulties,但仍然可以渡过,我谂香港都可以撑落去”。

年届74岁的李先生穿上亡父制服及纪念勋章出席仪式。(郑子峰摄)

朝花夕拾 军人后代穿亡父制服出席

同场另有二战退伍军后人及退伍华籍英兵出席仪式,当中包括每年均会出席纪念仪式、年届74岁的李先生,他穿上亡父制服及纪念勋章出席仪式。李先生指,爸爸为参与二战的华籍英兵陆军,香港沦陷后曾逃往惠州,战后回到香港曾守昂船州等军营。而李先生于二战结束翌年出生,其后随爸爸的步伐进出军营,任文职为替军官熨军服。最近3、4年,他开始穿上爸爸的衣服及二战纪念勋章出席纪念仪式,希望向年轻人展示亡父遗物。算起来,朝花夕拾的不只Roger一人。

城内风云变色,Roger却如常拾起长埋黄土下的往事。(郑子峰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