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港最后一位造鸟笼师 半世纪靠手艺养活全家 老来造笼成艺术品

撰文: 黄文轩
出版:更新:

各种传统工艺日渐式微,人手制作的鸟笼也成为硕果仅存的手艺。全港最后一位鸟笼制作师傅陈乐财,70年代为了养家自立门户,半世纪以来制作过无数鸟笼,更曾替过不少政府高官造鸟笼。
年届古稀之年,他近年从匠人化身成艺术家,只为灵感,而不再为钱造笼,其花了2年时间制作的新作品,由年初起在中环艺廊展出;而其手艺于去年更吸引到外籍艺术家Frédéric Bussière慕名而来,向他学习制作雀笼技巧并融入创作,成品于上星期起在电车上展示。
从造雀笼赚钱养活一家五口,到近年雀笼变成艺术品,陈乐财说起来,嘴角总挂起一抹浅笑,“最开心系有人识欣赏我嘅作品,好过请我饮茶”。

从太子花墟走入雀鸟花园,经过树荫鸟鸣,映入眼帘的是摆满雀笼、蟋蟀的小巷。来到花园尽头,陈乐财坐在“财记”店门前。五月的天,盛夏提早到来,陈乐财身后摆放一把铁锈斑斑的风扇,脸上架着一副老花镜,身穿一件白色背心,一手拿着油扫,不徐不疾地为竹丝雀笼扫上一层又一层漆,而其十指之间早就埋入漆油。

陈乐财,人称财叔,明明一头斑白,可是整个雀仔花园的人总爱叫他“财仔”,隔壁老板笑言:“佢仲好后生!”还有2年便年届80的财仔,接受过不少媒体访问,其生平在网上一搜便冒出来:陈乐财生于1942年,自1955年起随舅父学习造鸟笼,后来更师承造笼大师卓康。

从太子花墟走入雀鸟花园,经过树荫鸟鸣,走进摆满雀笼、蟋蟀的小巷,来到花园的尽头,陈乐财正在“财记”店门前默默修笼。(黄文轩摄)

新入行无名气收入不稳 曾一度转行

70年代香港养雀风气兴起前,制雀笼的人仅属少数。人们倾向找享负盛名的大师造笼,刚入行的财仔没甚名气,收入不继,曾一度转行仓务员。后来养雀成潮流,雀笼需求殷切,他才再度入行。他清楚记得,31岁那年成家立室,然后离开师门出来自立门户,结果制笼师傅一当便是50多年,靠雀笼养活了膝下3名儿女。

财仔的50多年造笼生涯,同时见证了香港历史。旺角康乐街曾于70年代发展成售卖雀鸟、鸟笼的集中地,因此又名“雀仔街”。有闲情雅致养雀的人多是公子哥儿,亦有不少政府高级职员来找财仔造笼,“探长级人马都有”。人们提着一笼鸟儿,到上海街的奇香及云来茶楼饮茶赏雀,“成个酒楼坐满晒,啲人拎住笼雀就坐一日”。

“财记”店门前挂起两笼雀,一只石燕,身带有一抹鲜黄色,不时在笼中跳跃;另一只黑白,全身乌黑,眼睛闪亮亮。(黄文轩摄)

年复年、日复日造笼修笼

旧日风景已不复见。90年代初政府重建康乐街,高耸入云的大楼倏地落成,变成今天的朗豪坊。自97年起,雀仔街一带商户搬迁到园圃街雀鸟花园,“财记”手艺仍十年如一日,店内一隅仍摆放着财仔沿用多年的工具、放置杂物的铁盒,稍微倾斜了的木框挂钟。尽管雀仔街风光不再,这里的时空却仍像停留在70年代。

维修雀笼步骤逐格睇:

+2

传统工艺日渐式微,全港目前只剩下财仔一位造笼师傅,他不时叹没年轻人愿意继承工艺。去年,有外籍艺术家慕名而来,找财仔学习制作雀笼技巧,希望将雀笼制作工艺融入艺术创作,作品上星期起在电车上展示。财仔一向不苟言笑,但说起有人拜师学艺,嘴角却微微扬了起来。

财仔曾中途转行,其后因多人养雀再重回本业,当年为了“养头家”而自立门户,结果到了古稀之年,他仍在默默低头扎雀笼。(黄文轩摄)

雀鸟歌声有别 “睇吓你想听张国荣定梅艳芳”

“财记”店门前挂着两笼雀,一只是石燕,身带有一抹鲜黄色,不时在笼中跳跃;另一只黑白,全身乌黑,眼睛闪亮亮。财仔说,他爱雀,全因雀儿活泼可爱,“又听话”。他又鬼马地笑说,每只雀鸟的歌声有别,“睇吓你想听张国荣,定梅艳芳啦!”。他尤其喜欢歌声,店内一排书架上摆放不同歌手的唱片:许冠杰、关正杰、蔡琴,还有粤剧演员徐柳仙等,他统统都涉猎,“咩歌手我都听,佢啲歌好听我就听”。

“我而家造雀笼唔系为揾钱,有灵感到先做。”
鸟笼制作师傅陈乐财

近廿年间,财仔专为客人维修鸟笼,暂停了所有造笼工作,“都唔知几时做起畀人,人哋都冇咁好耐性等你。”只是偶尔会为兴趣造来自用,最近他曾用花2年时间做一个鸟笼,目前正在艺廊展出。

问财仔维修笼有何技巧,他行动比说话实际,一拿起工具便专心致志,“睇唔出系我做就满足”。(黄文轩摄)

造笼是一门艺术 “唔系为揾钱”

数字的事,财仔常常说不上来,说起往事又总是轻描淡写。问他每个雀笼卖多少钱、制作需多少时间?他都只回一句:“工字不出头。”在他的工艺世界中,一切都无法用数字衡量,造笼更像是一门艺术。“造得快只系当工厂咁做,唔系为做艺术。我造雀笼唔系为揾钱,有灵感到先做”。而替人维修也是艺术一种,“做到人哋睇唔出系我维修嘅,就满足了”。

近年来财仔得了糖尿病,维修速度比从前慢了下来。他说:“都攰呀。”但他还是每朝10时开舖、6时关门,多年来都风雨不改。(黄文轩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