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新城市】音乐喷泉、欢乐天地、新干线 沙田友逝去回忆

撰文: 李智智 吕诺君
出版:更新:

沙田区大游行于7月14日演变成“困兽斗”冲突,防暴警察攻入新城市广场,不少“沙田友”除质疑商场任由警察动武外,更慨叹陪伴沙田人成长35年的商场经已“变质”,小店变成名店,人潮也由“落街行下的街坊”变成自由行旅客。他们怀缅昔日的美好时光,在连侬墙贴上一张张写有“还我音乐喷泉”、“还我机舖”的便条纸。商场变质已非一朝一夕,曾经很有“人味”的新城市商场,消失了的,又岂止这些?

“沙田友”在连侬墙贴上“还我音乐喷泉”、“还我机舖”的便条纸,曾经很有“个性”的新城市商场,消失了甚么?(FB专页“源居民”图片)

在沙田土生土长近30年的Amour,由祖母一代始,三代人生活这区。居住于小沥源的他,形容自己是正宗“沙田友”,“生活、学业、工作和娱乐,甚至求婚均与这社区息息相关的。因“生于斯,长于斯”,他更设立“源‧居民”facebook专页,纪录沙田点滴。

他忆起,昔日新城市广场是“充满回忆”的地方,因商场伴随该区新市镇发展,几乎为区内居民需要“度身订造”,俨如沙田的发展一样,让人可“足不出户”皆可满足各样需要。

“小时候,新城市广场几乎是我们一家人周末必到之地”。Amour带记者走到新城市一期二楼的City Super和一楼的食肆位置,忆述那里在八、九十年代时是“八佰伴”百货店,“在幼稚园时,我与家人逛逛超市和玩具部已乐透天。那时候下层的小食店有一块落地大玻璃,不少小孩爱隔着玻璃,看一个又一个的豆沙包和‘铜锣烧 ’制成,我一看就迷上一整天”。

在沙田土生土长近30年的Amour形容,昔日新城市广场是“充满回忆”的地方。(吕诺君摄)

欢乐天地变屈臣氏

他笑言,以前在新城市广场绝不嫌闷,“闹别扭后,父母或祖母就会带我到位于四楼的欢乐天地,那简直是小孩子的天堂!”他看着如今变成屈臣氏的内,追忆著过千呎的场内有一个“小孩们梦寐以求”的大型波波池,五花八门摊位游戏叫人乐此不疲,“这真是充满笑声地方”。一轮玩乐过后,他就会走到第三期的玩具反斗城寻宝,“曾经,在小孩子的眼中,它就像迷宫一样,大得好像怎么走也走不完。小朋友在店内嬉戏,挑选玩具,活像是一片大乐土似的”。

+8

沙田欢乐天地九十年代未结业,踏入中学阶段的Amour仍视新城市广场为“放学必经之地”,“正如不少油尖旺学生爱逛旺角中心一样”。他雀跃地说,当年“仙迹岩”、“东京新干线”和“麦当劳”是中学生的“蒲点”,“有时到仙迹岩吹下水,之后到东京新干线买卡通匙扣、手绳和拍贴纸相,或去麦当劳的点唱机用五元点歌。上了高中,放学后就更换校服,走进‘新基地’作战几场,才舍得回家,真是很青春!只是没想到以为屹立不倒的麦当劳都会结业。”

来到新城市的中庭昔日熟悉的“音乐喷泉”不复再。Amour笑言,当年喷水池落成勾起沙田集体回忆,皆因是不少约会地点,每逢佳节均是一家大小和情侣拍照留念之地,等候一首“饮歌”播出。

“一幕幕集体回忆消失,令这地愈来愈陌生。”Amour说。(吕诺君摄)

“曾经我们的社区是多么美好”

然而,他感叹今时今日大地产商迎合政府开放自由行的政策吸金,将商场改头换面,商场“名牌化”,当年喷水池风光,换来拖行李的内地游客,蹲在不同地方处理战利品,“一幕幕集体回忆消失,令这地愈来愈陌生,愈来愈不觉得这个地方是属于自己的。而对早前广场的冲突,自己成长的社区变得如此纷乱,心中的伤痛是难以形容的”。他深知改变不了时代巨轮,但愿一点一滴传承记忆,告诉后人“曾经我们的社区是多么美好”。

城市研究者、专页《香港购物商场的历史论述》创办人何尚衡指,新城市广场于1984年落成,当时是新界东最大型的商场,有100万平方呎;对比同期1982年落成的太古城(60万平方呎)更加大型,而商场当年亦有很多创举。早年百货公司如永安和先施多位于市区,新城市广场位处新市镇,起初没有很多店舖愿意进驻,但商场找来日资百货公司八佰伴占据四层,成为了当时全港面积最大的百货公司;在新城市广场的开幕礼上,八佰伴亦出钱赞助,与沙田区议会一同在城门河上放烟花,“这做法对私人公司、政府来说都很创新,不似现在,做甚么都说要有参考例子才可做。”

城市研究者何尚衡指,新城市广场当年亦有很多创举。(李智智摄)

最初少于一半面积做零售

除此之外,新城市广场采阶梯式设计、入口如罗马圆形竞技场,亦有一条以玻璃金属作天幕的圆拱型中庭,何尚衡说,这样的设计令人联想起英国的“水晶宫”。何又指,新城市广场内,过去有多个模仿户外环境的喷水池、亦有充足的康乐设施,最初只有少于一半的面积是做零售,以往只是一个以服务居民为主的“neighbourhood mall”,店舖较为亲民;到后来转变成地区商场、以至现时地标式的都会商场,货品档次升到很高级,而商场亦将一些固定设施拆去(如喷水池),将之变成弹性空间举行各种活动,“每隔一段时间就有新活动,新鲜感是多了,但却少了些集体回忆。”

何续指,现代商场即使发展商不同,但都出现同质化,原因在于商家发现,某些店舖组合和模式可帮他们赚到最多钱,于是使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模式来管理商场, “整个消费文化都转变了,过往店舖租约较长,店家可与客人建立关系:但现时店舖租约很短,转换得快,人的依附性也较少。”而商场的翻新年期也变密,以“变化”来增加新鲜感吸引顾客,“商场渐渐没再纪录人的生活痕迹,不像以前大家对喷水池、人工瀑布等会很有感情。”现代商场几近一式一样,变成没有性格、特色的空间,虽然台湾一些商场一直没有进行升级,也是另一种的没落,但香港一些旧式屋邨商场,可贵在于到现时仍在抗衡这个模式,“新不一定好”,他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