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田游行】急救员分勇武、执人、补位三梯队 救援战术大解构
反修订《逃犯条例》浪潮达逾一个月,示威各区遍地开花。不但示威者的抗争手法变化多端,就连急救员的拯救策略不断“进化”。自发组织的急救队成员阿明(化名)经历五年前的雨伞运动,以及今次反修例的多场社运的救援工作,由以往定点急救站和巡逻,到因应“食鸡”网上游戏流行,“发明随地手执急救包”,又因地理位置和战况改变装备和战略,如“沙田之战”就用上“步兵流动补给站”,向前线示威者分发急救用品,以减少伤亡机会。
不再死守战 部分救护员有受军训
“一切的战略演变都是靠港人狮子山下打不死的精神”。不便露面的阿明(化名)为自发组织的急救队成员之一,他称港人吸收了五年前的雨伞运动的经验后,开始进化一套抗争策略,“不再死守战线,而是按局势与时并进,改变攻势”。
阿明透露,现时自发参与反修例社运的急救队成员,不少曾是“和平占中急救团队”成员,固定成员约有40至50人,透过社交平台自发组成,透露当中不少是医护人员、公务员和纪律部队,均有急救专业资格,部分更有无国界医生和军事训练经验,担当顾问角色,为战略加入不少新元素。相对于一般救护员受制于政府工作守则,须接到报警求助才能奉召,而急救队员的救援工作更为机动,可自发在抗争运动主动拯救,“全民皆兵”救人。
阿明续称,一般而言,急救队会以约8至10人为一小队,分派不同岗位,包括大台负责统筹和分配物资、哨兵负责“睇水”(把风)和通知伤者位置,以及摄影队跟随拍摄救援过程,以保障急救队成员的权益。
至于主要前线的急救队则分为A、B、C三队,三队互相轮替。A队俗称“勇武FIRST AID”,为最具经验和“最打得”的成员,一方面组成人链保护示威者,另一方面遇上事故第一时间救走伤者;B队负责“执人”作初步治疗;C队则后备补位;另有俗称“游牧民族”的巡逻队负责拯救突发事故个案。另自备车辆运送物资,和将严重伤者送往医院救治。
阿明表示,在示威行动前,急救队都会事前“踩线”,了解地理位置、示威路线和战况,以便用最快的速度救人和运用急救物资。以“沙田战役”为例,由于示威范围较金钟少,走动空间和距离亦较少,故由取向以“流动步兵策略”,增加前线急救员人数,提升援救机会。
早前记者曾报道,在6月21日示威者将行动升级包围政总,急救队亦为行动作相应部署,在立法会附近一带放置约1000包急救包,当中内藏生理盐水和“洗眼水”等,仿傚“食鸡”(“绝地求生”)网上游戏,让示威者在发生冲突时能随时“食鸡包”清理伤口。阿明称,有关想法缘于固定急救站始终有限制,要伤者及时获救,除了靠“人链运送物资”,最理想当然是提升市民急救意识,如游戏中“随时随地补给补血”。
不过,他笑言“随地急救包”亦有所限制,透露当日不少人误以为失物将急救包送回物资站和急救站,故后来他们又再改良战略。而沙田示威中,他们要求最前线急救员尽量“轻装”上阵,每人带上十多包急救包,分发予前线示威者。
但在兵荒马乱的情况,急救队如何辨识队友和指令呢?阿明称,他们除了有统一颜色和“十字”标记装束,亦会有一套暗语,打比方如“这边有凉茶(急救队),那边有菊花茶(伤者)”。
为顾及自身安全,又减少惹来恐慌,阿明称,急救队除非遇上严重武力情况下,都减少使用“猪嘴”(防毒面罩),改以内藏湿纸巾的口罩代替。而部分前线人员都会自备“野战避弹衣”,或在身上垫胶板,“很多人以为急救员不会受伤,但我们经常被误当示威者而受袭,故防护装备不可或缺,盼望大家都“零被捕,零受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