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棚仔逼迁】布贩倡议迁往通州街 桥底露宿者何去何从?

撰文: 麦佩雯
出版:更新:

具有近40年历史的深水埗布贩市场“棚仔”,这大半年陷入“逼迁”风波,食环欲收回土地交予房署兴建居屋,但布贩起初坚持“不迁不拆”,陷入僵持。政府多次发信催促布贩离开;在原区集体安置、租金可接受的情况下,布贩近月改变态度,认为搬至通州街临时街市“最佳”选择。但桥底本身住有一群露宿者,他们将何去何从?

今年7月时,街市座与座之间仍放有不少露宿者家当,现该空间已被清空及围封。(黄宝莹摄)

桥底成“兵家必争之地”?

本年初,食环署提出可让布贩集体搬迁至通州街临时街市。关注组及布贩提出民间方案,建议1-3座可由布贩进驻,4-5座则能设立时装资源中心及社区文化中心(合称“深水埗社区布艺中心”),深水埗区议会主席张永森表示食环署已初步同意方案。立法会议员陈婉娴及学者中大建筑系副教授郑炳鸿又倡议在深水埗区打造港版“韩国东大门”的时装采购中心,将上述迁往新址的棚仔、附近市建局的重建项目及唐楼、及通州街临时街市天桥底的空间结合,建设一个集文创市集、布料市场、社区设施及公园广场于一身的开放式会堂。

棚仔搬至桥底,似乎势在必行。布贩近月亦放弃“不迁不拆”口号,认为在原区集体安置、租金可接受的情况下,迁往通州街临时街市是政府提供的唯一选择。

然而,位于通州街临时街市位于西九龙走廊桥底,附近本身有约150名露宿者聚居。布贩们表明,只有在桥底原有露宿者离开或被妥善安置的情况下,才会搬至新址。关注组及义务建筑师黎永锋倡议,可在区内政府闲置空地,以货柜屋形式兴建临时房屋,以安置现时桥底的露宿者。但露宿者们又是怎样想的呢?

通州街桥底住有约150名露宿者,不少以木板自行建屋。(黄宝莹摄)

桥下世界

“现在通州街桥底,应该住有最少住有150名露宿者吧。而且还有分地盘的,这边越南人聚居为主、另一边是香港人。”前露宿者、现关注露宿者独立义工阿文这样说。“以前他们有住在油麻地桥底的、枫树街公园的、通州街公园的,但因为被食环职员或警察驱赶,或那些原据点被安装上“石锥”、“围栏”、又或清洁工人撒上刺激性的杀虫剂,四处搬迁。近一年,通州街桥底愈发热闹,都是从其他地方搬来的。”

通州街桥底是数座单层的通州街临时街市;桥底街市大大小小的街友“临时居所”。有帐蓬、有用木板钉成围封的“小屋”、有长椅演变而成的“床”、甚至普通一张木櫈,也可以是街友们的“家”、他们过夜睡觉的栖息点。而“木屋”中不乏精心装饰的如挂满闪灯、有小型投篮玩具自娱的“7号房”——是的,甚至自己编有房号。

这样的人来来去去,有个别结党成群的、也有独行侠,本互无关系的他们,因为极可能面临“被重置”,成为命运共同体。上月中,“棚仔关注组”在桥底组织了对谈会,邀请布贩到桥底与街友交流,又有义工讲解政府方案的最新进展,许多街友彼时才知道原来可能面临被逼迁。“棚仔”其中一名布贩何应表示,他们早前收到了各政府部门发出的通知,指布贩们需要于本年第三季内迁出,限期逼在眉睫。但他们坚持在政府妥善安排桥底露宿者前,不会搬往通州街;而大部分布贩均不欲将露宿者未获安置的情况下强行将之逼走。

现时深水埗桥底仅剩下近通州街公园一侧有空间可供露宿。(黄宝莹摄)
“如果一定要我们(布贩)搬去通州街,露宿者一定要搬先。如果他们不离开桥底,我们也不会离开棚仔。(如果露宿者离开,他们可以去哪里?)那是政府的事,政府要想办法处理好,我们也不知道可以怎么办。”
“棚仔”布贩何应

出路:货柜屋?

关注组及义务建筑师团队建议,兴建货柜屋作为临时宿舍以安置现时桥底的露宿者,选址在福华街及营盘街交界的一块空地上,团队代表黎永锋建筑师表示:“那是一幅政府持有地皮,我们现正与区议会讨论,希望政府可以免费借出。而借出年期希望是三年或以上,因三年较适合作为短期住所,让有需要人士收拾心情,从新出发。若三年后整个货柜屋计划需要搬迁到另一空地亦是十分可行。”

初步计划中,空地上将放有70个货柜;25个货柜用作安置通州街桥底露宿者,45个可开放予有需要低收入家庭申请入住。一个货柜可让2个单身人士或1个家庭入住,洗手间及厨房则是共用,另设有社区市集、回收设施及小店。“外国早有货柜屋住人先例,建筑成本不高;香港不少地盘或区议员均用货柜作办公室,动辄在内逗留逾10小时,证明其实可以是一个适合人居住的环境。”

他指出,其实整个货柜屋计划不只为解决是次棚仔和露宿者的两难局面,更是面向全香港的土地及房屋供应供不应求问题。“这计划希望解决住客关于居处的烦恼及压力,让他们有精神去准备重新投入社会。”

街友们可以在木屋内呆坐一整天,甚么其他事也不作。(黄宝莹摄)
“布贩有你搬入来,我有我继续喺到,有咩相干?为甚么我们在顾客就不会来?是对我们有偏见!我容纳你,你都要容纳我,不要只想自己。”
强叔(化名)的小木屋有门有锁,在街友的“家”之中算是“豪宅”。他在通州街桥底住了1年。

他们现正安排与露宿者接触,之前只透过服务露宿者的社福机构及关注露宿者独立义工了解街友的意见及想法。而与政府的讨论亦暂无具体进展,预计最快九月才能重启讨论。

目前为止,“棚仔”及通州街桥底的露宿者仍维持现状。食环署早前寄予布贩的信上写道,将于今年第3季内收回“棚仔”用地;另回复传媒需于本年年中将布市场用地交予房屋署兴建居屋,有关居屋单位预期在2021至2022年度落成。

“露宿者的生活,是过得一日得一日,不会想那么远的。我只会想今晚的晚饭怎样解决,到真的要我们走时再算吧。”
橘底为数不多的女性“街友”阿娟(化名)
露宿者的“木屋”可以很整齐,毛巾挂得一丝不紊。(黄宝莹摄)
“一定担心,突然要我们走。一定不会咁乖话走就走,会抗争。其实我们也不想阻棚仔做生意,希望是双赢的局面。”
“街友”邓生
强叔(化名)在通州街桥底住了1年,小木屋有门有锁,算是“豪宅”,却偶尔仍遇失窃。(黄宝莹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