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奶守护大澳历史34年 创民间博物馆 业主收舖月中关闭
“唉,最怕人问我舍不舍得,我控制不了,会哭的。”大澳民间博物馆创办人黄惠琼说罢,就哭了。2001年成立的大澳民间博物馆,因业主收回百年老宅,重建房子,加上资金短缺、营运艰难,将于7月17日结束,但她自言不会放弃,将继续寻觅有心人,接手老宅、抢救文物。摄影:王嘉豪
“政府可以用6700万去起大澳文物酒店,为何从不正视这间位于百年老宅的民间博物馆?”黄惠琼质疑,她续说“大澳属于全香港人,如果大家不努力守护大屿山,任由它变成主题公园、充满高楼大厦的地方,这不是香港人的福气,这也不再是香港。”
土生土长的大澳师奶
黄惠琼,人称琼姨,58岁,土生土长的大澳师奶,参与社区工作34年。
小时候,琼姨随妈妈往天后庙,无意发现一块碑文,刻有“护盐围筑于乾隆之岁,环绕有永安、太平之街衢”的字句,她顿时惊觉,原来家门对出的大壆,自乾隆之年就遗留下来,已有200多年历史。
“这条大壆,世世代代保卫大澳人的身家性命财产,所以我决意抢修它。”1988年,她写信去乡议局,可惜不获回复,无人明白她为何要保卫一条无人问津的大壆。
“我没有King Kong 那么大力、没有李嘉诚的财力,但我不会放弃,我的性格是永不言败的。”既然政府不管,琼姨便进行民间抢修,她着手联络7间工业学校的主任,请他们带同学生,以公民参与形式,抢修大壆。1993年,她发起“愚公移山大行动”,连同老师学生,进行加固工程,可见她守护大澳历史的决心。
从1982年她争取村里的水电供应、1988年开始抢修清朝遗物盐田大壆、到2000年反对社区大白象“渔船碇泊区”、2001年成立“大澳文化工作室”,至今仍未停止。
一直以来,她写书记叙大澳历史。正如她儿子所言“我妈妈不是大文豪,没有流丽的文字,没有宏伟的铺排,但文中故事都在她笑与泪之间写成。”琼姨曾经说过,写一本书所花心血之多,会让人折寿十年,但她认为:“不能只是口里说爱社区,是要去做的。”
路途崎岖 首间民间博物馆
“这间博物馆,没财团和政府资助,做到十五年,真是奇迹。”
“大澳文化工作室”成立于2001年,一直以来,琼姨身兼打杂与馆长。除了每月6000元租金,还得处理昂贵的维修费用,为了保住一间保险不受理的百年老宅,琼姨为了资金一直东奔西跑。
2008年,“黑格比”台风卷至,博物馆一夜变成废墟,馆内所有电器和文物湿透、几件珍品被摔破、用作筹款的2000套明信片和300多本印刷著作,全被海水毁灭。正当她认为没有资源走下去,却得到传媒大肆报导,收到好友和街坊捐款,工作室死起回生。横风暴雨,无阻她守护社区的宏愿。
“若文物拿出大澳,就会失去生命力”
谈起保育,琼姨有她的方式。
96年,政府曾意图为沙田文化博物馆设置“大澳阁”。但琼姨认为,大澳不是一个“阁”就能展现得了,她亦知道文物一旦走进博物馆,将永不超生。“唯有殿堂级的展品,才会受到政府重视。我们这些碗碗碟碟,于他们而言,没有评级价值,不会放出来展览”。她指著一个山兜,“这体现了五六十年代的妇女擡人上山,帮补家计的血泪史,如果放在博物馆,人家只会觉得是一张烂鬼滕椅。若文物拿出大澳,就会失去生命力。”
如是者,琼姨坚持自己开馆。馆内展出鸦片器皿、40年代酒厂用以储存烧酒的酒埕、50年代居民的自制木台、60年代流行的胶拖鞋、一百年历史的“协和社学”青砖等。一屋来自不同街坊的物件,展现大澳百年生活。
九十年代开始,琼姨和老公四处寻找文物。她认为历史由小人物交织写成,要让人认识大澳,就要展现他们生活的模样。“我老公喜欢钓鱼,常在海边执到上百年的埕埕瓮瓮,东西捡来时都很污糟,看到我头都晕,老公一句‘让我来!’,就徒手去拿。今天你能看到那么多文物,我老公应记一功!”
她指向墙上生锈的火水灯。“这些大光灯,都有70多年历史,从前渔船要向海事处申请牌照,没发电的年代,渔民要在海上照明,就要点灯。”一物一故事,这个空间,展现昔日庶民生活,让人有故事可听。
琼姨说,外国人来港,很少能进入免费的博物馆,她坚持不收分文。“这里有来自世界各地的访客。琼姨不懂英文,见到游客其实好惊,但他们一旦进来,就会感受到大澳情怀”。
“我是要保住大澳”
作为一位社区工作者,琼姨的目的不是要办博物馆,而是保住一个社区。她千辛万苦写成三本大澳书藉,小至纪录一间饼铺的制饼过程、某年某月的水浸情况,大至书写街坊的口述历史、写下大澳的发展工程。
琼姨作为热心的地头虫,不少事情都找到她头上。“我曾经帮黎明的电影公司找居所,让剧组摆放物资,又帮意大利电影公司租借场地”,如此上心,是因为她觉得电影有份为大澳纪录山水,又能带动区内消费。谈到大澳的代表作,她很雀跃,“一共有13套在大澳取景,1968年的《水上人家》、80年代的《母牛》,周星驰《龙的传人》和梁朝伟的《哥哥的情人》都是很有名的,夏梦都曾经来过拍戏!”。
除了电影与明星,在琼姨的记忆里,大澳各个庙宇的节庆、附近学校的历史、曾经把大澳抗争传扬开去的记者名字、政府公告大澳发展的规划,她都记得清清楚楚。
“对琼姨来说,‘保育’就是保住人的生活。15年来,我算是完成重要的历史使命。即将闭馆,虽然很不舍得,但我不是要保住博物馆,我是要保住大澳”。
博物馆关闭 却心存感恩
这些年来,琼姨的社区工作,被不少人指骂。但她有超于凡人的心境,“就算被人骂我老豆、骂我老母,我都会尊重立场与我不同的人。”她顿了顿。“社区工作,就是这样的了。”
尽心尽力,纵然博物馆挨不过第16个年头,琼姨却从不怨天尤人。访问期间,她不断感恩,把曾经帮助过她的人挂在口边,说自己从来不是一个人。
万般不舍,最终还是以笑声带过,坚定地说:“即使工作室结束,不代表我的工作会停止下来。社区工作,是细水长流的。”
大澳文化工作室
地址:大澳永安街54号地下
开放日期:星期一至星期日
开放时间:13:00 - 17:00
闭馆日期:本年7月17日
联络电话:2985 6118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吗?请购买今期《香港01》周报,或点击此处:成为我们的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