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水文化.3】直击台湾河道活化 闹市的“青青河边草”
近年“亲水文化”成为国际潮流,邻近的台湾亦与香港一样,希望仿傚首尔的清溪川活化河道。《香港01》上月亦走访台湾各地,了解部分河道的改善情况,发现当地的活化工程皆由多个政府部门合作完成。活化过后,不只有环境得到改善,河道附近更重现一度消失了的生态,但原来工程背后,是当地政府愿意耗上数以亿计的资金。
香港不少天然河道多年来被当成渠道规划、管理,令其外貌变成石屎渠、失去自然生态,水质更变得差劣,而台湾亦曾因发展城市,令自然河道受到破坏。2002年,台湾政府意识到河川污染问题严重,将该年订为“河川整治年”,着手净化河道的工作,并唤醒市民保育河道的意识。到了近年,当地地方政府在改善河道环境、重建生态上下功夫,桃园老街溪的整治工程便是其中之一。
有台北桃园“母亲河”之称的老街溪,全长36.7公里,起源于龙潭区,流经龙潭、平镇、中坜、大园四区,过去随周边城市发展“暗渠化”,并受住宅商业垃圾和工业污水排放的严重污染,河道臭气薰天。在桃国市政府水务局、环保局、城乡局、教育局、文化局等部门推动下,当地政府于2011年3月起以韩国清溪川作蓝本,启动“老街溪开盖工程”,同年7月底完工。改造开盖后所释出的水岸空间,逐步重现老街溪的沿岸自然风貌,并规划河川教育中心、林涧生活园区、砾间处理展示廊道、自行车步道、改建3座跨河景观桥梁及防洪工程,斥资至少20多亿元新台币(约5亿港元)。
记者沿老街溪上游向下走发现,虽部分河道石涧仍有胶袋垃圾堆积,但整体而言,河水尚算清澈,可看到有大量鱼群游动,期间更见不少鹭鸟在河道觅食,空气十分清新。与香港不同的是,部分河段旁边时草坪和树林,河边并没有围栏阻隔,记者轻易就能走近河旁,欣赏河道风光。
环视四周,不难发现老街溪沿途竖立多块资料板,向市民介绍河道工程资讯,以及周边设施功能,而两旁行人路附设不同艺术装置、小桥和休憩空间吸引到市民散步、溜狗。有居住十多年的老街坊称,欣见老街溪的改造成果,令居民生活得到改善,“环境真的变美了,至少卫生改善了不少,亦减少居民受洪水威胁”。
和清溪川不同的是,清溪川是把河流与污水分隔,另设管道让污水排走;而老街溪则是把原来河水,经过砾间净水池处理后,再流入原来河流,减省人工成本之余,亦增加生态水体自然净化的元素。记者发现,由上游至下游,不同河段设有不同生境,如石造鱼梯、大坝和水生植物等,供多样化生物生长。
有专家批评,香港活化河道的同时,未积极向市民推广河道教育,令港人不认识河流功能、运作,为活化计划增添难度。反观台湾,桃园市政府在改善老街溪的同时,亦未忘教育的重要性,在老街溪附近设立了全台首座以河川为主题的教育中心,向市民介绍整治工程的历史,以及河流中的生态。
桃园市政府除了改善河道水质和周边环境,亦有尝试回复河流生态。以当地的南崁溪为例,政府在溪畔设置人工湿地,并成功复育多种濒临绝种的水生植物,包括桃园蔺、点头飘拂草台湾萍蓬草。
在台湾的南端,高雄除了整治爱河、将之打造成重点旅游景点,亦早于2006年就凤山溪展开水利改善计划。为解决被嘲为“黑龙江” 的凤山溪水质,高雄县政府水利局长李贤义曾于同年远赴南韩清溪川考察,而时任高雄县长杨秋兴认为清溪川整治概念值得参考,鉴于高雄县政府财源有限,无法如支付百多亿新台币作清溪川规模的工程,故先从重点河段着手。例如,优先在凤山溪博爱桥到国泰桥人口密集的河段,在河道设置明渠,截流家居污水,并以清、污水分离方式,改善凤山溪河道景观与水质。同时,水泥高滩则种植深根植物绿化、净化污水,部份河段做堤岸步道与亲水公园设施,逐步改造凤山溪。有关计划仍进行当中,投资额至少20亿元新台币(约5亿港元)。
凤山溪贯穿凤山市流入高雄市前镇区后出海,全长逾12公里,上游沿岸有制革厂、工业与家庭废水污染,因而导致溪水恶臭。记者到场视察,发现溪水水质和臭味有所改善,凤山水资源中心附近河段更吸引到鹭鸟停驻觅食,惟到达“翻版忘忧森林”之称的大东公园旁的河段,被绿油油植物包围的河水仍然非常混浊。
在高雄居住多年的萧氏夫妇认为,虽然凤山溪的水质仍有待改善,而活化工程有机会令日后水费调高,但整项工程建造不少滞水池和防洪措施,有效减低当地水灾风险。他们又强调,当地居民对于台湾整体河道活化工程,较着重生态环境和防灾实用的改善,而非周边公园和艺术装置等“形象工程”设施,期望政府未来多从环保和实用根本上作出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