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建筑】体会修士之苦行 85年历史的天主教圣神修院

撰文: 袁智仁
出版:更新:

圣神修院被评为一级历史建筑,属中国文艺复兴式的建筑,融合中国宫廷和意大利的建筑风格,是本地难得完整的修院建筑群,保留1930-50年代的味道。修院的南楼在1931年落成,用作华南总修院,是中国境内最早成立的11所总修院之一。
第一代保育建筑林社铃带我们游走85年历史的修院,了解修士的生活。
摄影︰袁智仁

融合中西式建筑的圣神修院,共有三楝建筑物,这是历史最长的南楼。

太古楼和大圣堂则在1957年建成。1970年,拨归香港教区,并成立圣神修院哲学院,为罗马宗座传信大学的属校。目前除了修行和崇拜,亦作教学的用途,可在此读哲学和神学的学士和硕士课程。

一、南楼

历史最悠久的南楼,外型有如的中国宫殿,绿顶红盖,极富中国色彩的建筑,庭园风格的走廊。中式的柱廊、斗拱,比电视台常用的拍摄场地玄圆学院,更像清朝的官殿。

木门的窗户都有吉祥的云或船勾图案,走入大厅,墙上挂着“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的拓印本,讲述耶稣的信仰在中国源远流长。大厅沿用有1930年代的装饰,红白的格仔地板,简单木窗花和旧家具,墙上挂着教宗方济各和陈日君枢机的相片。

走廊外,放着“和平可期”的雕塑,是1972年宗教会议的纪念品,述说天主教崇尚和平的价值。

 

上左和右图都是南楼室内的装修,而下左和右图则是中式的走廊。

二、明阵

走出庭园,发现用小石砌成迷宫的明阵,用作修士冥想,藉脚步思考与神的关系,同类设施在华仁书院都可看到。迷宫用作宗教的仪式,最早可追溯12世纪在法国Chartres的大教堂,本来放置在室内,后来移至室外,亦成为庭园设计。

 

迷宫般的明阵,供修行之用。

三、壁画

位于南楼西边的壁画,1970年代,修院主管分别找来道教有研究的吴格林和天主教信徒刘有权创作壁画。他们画上手抱耶稣的圣母,而外层是十二格的圈子,象征一年的十二个月,也比喻生命循环,其中蝶蝴图案,象征人生短促,但美好。

 

外墙的壁画,融合道教和天主教,是修院的地标。

四、大圣堂

中式设计的圣堂,平日作仪式和礼拜之用。主坛墙上有仿北京设计的垂花门,象征天堂之门已开。2014年完成复修,改善漏水和墙身问题,当时难以找回绿色的玻璃,千辛万苦改用相似物料,回复原貎。

跟传统教堂摆设不同,昔日的司铎举行弥撒需要面向东方,代表向着耶路撒冷圣殿,而背向信徒。1960年改革后,主张神父走在人群中间,不再需要面向东。

门外有奠基石,有趣的是串错主教的名字,或许工匠的手误。设计大圣堂的神父,曾入选建筑双年展,他亦是教授哲学。

圣堂像中式的大宅。

五、露德圣母山

露德圣母是源自19世纪,法国一位14岁贫穷而不识字的少女,被圣母选中,前后18次显灵,女生其后宣称圣母为“无染原罪者”,最后被教廷封圣。后人亦称显现处的泉水具疗愈之效。

六、太古楼和博物馆

太古楼顶头有凯尔特十字架,即是十字架中间有一圆圈。早期修院由爱尔兰神父管理,他们取来家乡的凯尔特十字架,并加上纸皮石装饰,阳光下显得金光闪闪。屋角有传统中国的瑞兽“螭吻”雕饰,古人相信螭吻有防火的作用。

参观外国教堂都有不少珍品,修院亦有珍藏馆。不少是仪式用的权杖和圣杯,林社铃笑说︰“不少是神父在么啰街买回来,教堂不知是宝。”

展柜中,有天主教徒用的骨灰龛,教徒称为云龛,上面有十字架的图饰。展品亦有如鸡蛋仔机的机器,将宗教图案,印在圣餐的饼上。最珍贵的展品莫过于在1970年,唯一来港的教宗保罗六世在修院逗留3小时,他送给修院的精美意大利刺绣品。

左图是凯尔特十字架,右图则是制作圣体的工具。

七、唐式的静修室

太古楼中,最特别的房间要数唐风设计的静修室。日式仿唐流线形的拱天花,主坛用木搭建,犹如日式的圆廊,收藏门后的屏封,别有洞天。配上精致木桌和摆设,七形的玻璃窗,营造宁静的清修气氛。

 

左图是静修室的日式建筑风格,右图则是七彩的玻璃窗。

圣神修院的建筑独特,结构保留昔日的风味,体验修士简朴而宁静的生活。远在欧洲的神父,在本地生活,不只是自成一角,亦融入本土的元素,从一楝建筑见证香港的多元。

今年是天主教的慈悲禧年,每月都有开放时间,留意圣神修院的网站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