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像奖电影场景】提名电影《点对点》导演:以保留社区的心去拍
电影可以说是一门剪接的艺术。黄浩然想起以前看的港产片,经常“驳景”,不理会真实的地理连贯性,场景往往服务剧情或方便制作。“驳景”的意思,是拍一场飞车追逐戏,可能上一镜头在湾仔的旧街窄巷穿插,下一镜头已在九龙湾的公路飞驰,甚至追到粉岭,再突然接驳到湾仔的场景。他说得起劲,只因为以港岛人的身份出发,他一定“柴台”,“观众住那个地方,实会认到。既然有现场收音,想尽量追求实感,就唔好当香港人傻,认不到自己住的地方。”
他续说:“我想故事建基于某几个地区,角色住哪里,在哪里工作。每个地区有其过去,建基一个社区来拍,较易拿捏感觉。如果我想拍这个地方,我会尽力发掘可用的场景,每一条街、每一条后巷都用尽。”
文:陈铭智
编按:金像奖2018即将举行。场景是电影中重要的一环,除了配合剧情进展,还能记下当时当刻的社区面貌。正如1999年杜琪峰执导的《鎗火》(The Mission),在荃湾广场取景,意外将荃湾广场昔日的喷水池“保留”下来。电影利用水池两旁的扶水电梯,以及水池前,一圆一方的柱,展现空间纵深,带出双方鎗手对峙,极端动静的紧张感。
电影中的香港是怎样的?01社区专题的【社区电影场景】系列,访问了两个能捕捉“真实社区”的导演,听听他们如何理解电影与社区的关系。另外,本系列亦会访问“社区院线”的搞手,了解社区放映的成果与困难。
也许很多人以为,拍电影就必然拉扯出港产片生存出路的思考。2003年,中港两地政府签订“CEPA”(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港产片再无引进配额限制。北上拍片,是不少本地电影人的趋势。最近动作片明星成龙便认为,只有中国电影,没有香港电影。于是,在合拍片大潮下,近几年如《打擂台》、《狂舞派》、《志明与春娇》等港产片,屡被视为本地电影的复苏。
做导演没酬劳
至于黄浩然,大概不少人会以为是在“公仔箱”演戏的那位。他其实是70后香港人,93年演艺学院毕业。95年在徐克的剧组工作,因为电影《刀》,认识了陈豪。多年后,43岁的他找陈豪出演其处男作《点对点》。现时他是公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讲师,也是一位不走“正途”的导演。
从《点对点》到今年即将推出的新作《逆向诱拐》,黄浩然自言走一条“半商业半独立”的电影路。一般港产片由投资人或老板出钱开戏,导演、编剧某程度上要顾及投资方的意见。而黄浩然选择向圈内、外朋友筹钱,拍好后,与商业电影发行公司合作宣传。由始至终,他和身兼监制的太太都没有酬劳。“我和太太都各有正职,所以拍电影付出的是时间,拍来不是为了赚更多钱,或者为了谋生。”
他说,这种方式在香港是较为罕有,但坚持的原因很简单。“其实北上拍片只是一种选择,别人拍合拍片,我不会反对。对我而言,目前自己拍的电影,是我想做的、也是我能力所及的事。”
电影情节为成长记忆:1972年大丸煤气爆炸
约导演黄浩然访问,缘于2014年,43岁的他推出处男作,剧情长片《点对点》。故事说陈豪饰演的主角黄雪聪,在各区港铁站涂上点点图,重现铜锣湾大丸百货、美孚荔园等消失的旧时风景。情节并非完全虚构,部份角色和情节源于黄浩然的成长记忆。他爷爷是湾仔蓝屋“联兴酒庄”的老板,7、8岁前,他们一家住在蓝屋金石楼。以前圣雅阁福群会中心的方向,有座小山丘,童年时他看工人和工程车,出出入入,山丘逐渐填平。他顿了顿说,这画面很像阿巴斯·基阿鲁斯塔米的电影《樱桃的滋味》,有人缓缓走上山的那幕。
1972年铜锣湾大丸百货煤气爆炸,一名消防员和一名女收银员死亡。那收银员是黄浩然的姑姐。“真系整定。后来家人对我说,姑姐那天本来放假。只是经过大丸时,帮同事顶档一阵。”《点对点》的主角黄雪聪,则被安排多年后重遇姑姐的那个同事,那便是电影的虚构一面了。
蓝屋今天得以保留,联兴酒庄的牌匾,收藏在“香港故事馆”内。大丸百货则于1998年结束香港业务,只余下糖街一带的小巴水牌“大丸”,及乘客那声“大丸有落”,作为另类纪念。1977年,黄浩然的爷爷结束酒庄生意,他曾经在大坑、边宁顿街、置富花园住过。对于港岛,他不可能没有深厚感情和记忆。“香港人的故事,就是香港故事。”他说。
导演眼中环的最佳拍摄场景是...
他即将于今年推出的作品《逆向诱拐》,由邵仲衡、吴肇轩和苏丽珊担演。电影改编同名推理小说,将故事搬来香港上演,场景选取上,处处见心思。访问当天,他约我们在中环己连拿利的行人隧道见面。电影中,邵仲衡饰演的角色曾走过此处。“其实那隧道是香港历史最悠久的行人隧道,建于1967年。”这隧道同样连结了他读高主教书院的中学岁月。
《逆向诱拐》是移民加拿大、港人作家文善的推理小说。写一场另类绑架案——绑架一份商业机密。从多伦多场景移植到中环,不少导演可能选择中环兰桂坊以下,向海的甲级写字楼。但黄浩然往半山走,把目光放到古迹建筑之间冒起的商厦,较少人拍过,而且十分宁静。他说,严格来说,兰桂坊以上的甲级写字楼只有两间。其中,中央广场于2001年落成,邻近艺穗会(一级历史建筑)及旧中区警署(法定古迹)。“看小说时,感到作者其中一个探讨的命题是世代之争。而这里建筑新旧交融,正好用不少空镜头,作为象征。另一个原因是,我中学读高主教书院,很熟悉这一带。”
《逆向诱拐》成本689万
穿过香港历史最悠久的行人隧道,走上石级,是己连拿利和坚道交汇处。黄浩然指住坚道方向,小学及中学总共14年时间,他都在高主教书院度过。他经常在大坑乘搭23A循环线巴士上学。巴士经西摩道转入罗便臣道,才到高主教书院。小学时,他到书院近罗便臣道的出口候车,总发现巴士刚好离站。他随即掉头跑下山方向,依次穿过接驳罗便臣道和坚道的楼梯、己连拿利隧道、艺穗会,跑到雪厂街追回巴士。读高中时,试过一时贪玩打烂课室玻璃,大伙冲下山找玻璃镜舖“补镬”。上山下山,原来是每个高主教书院学生的日常。
原先他为邵仲衡构想过一场捉贼戏,完全按照他儿时追巴士的记忆。当贼人上车那刻,用航拍机拉阔景观,同步看到邵仲衡抄捷径和巴士行驶,直到艺穗会前才拉近镜头。不过碍于成本问题,最后没有实现。他补充,《逆向诱拐》成本689万,随即一笑:“不是故意的。”
用电影保留社区面貌
拍出一个城市的面貌和状态,最好的证明,莫过于观众反应。有不少外国观众在网上串流影片平台观看《点对点》后,都好奇戏中呈现的维多利亚城界石碑。甚至有个芬兰竖琴演奏家因演出来到香港,联络电影的Facebook专页,黄浩然竟带演奏家到坚尼地城看界石碑。
这个主题延续到他的新作之中。2017年,政府决定在九龙湾重置邮政总局,不拟保留中环原址。民间团体认为1976年落成的中环邮政总局是富有特色的现代主义建筑,争取保留。而永和号被市建局收购业权,本来只保留外墙,因民间意见而在去年决定全幢保留。同年6月,古咨会将永和号列为一级历史建筑。
电影的角色都因绑架案,被警方隔离于一座威灵顿街、嘉咸街交界的服务式住宅。那正正面对“永和号”,一座拥有逾130年历史的唐楼。角色到阳台交谈时,背对永和号。当邵仲衡的角色离开住处,到中央广场上班。沿路拍摄,会见到莲香楼的招牌、大馆、赞善里的石墙,犹如刻划中环的生活圈。
镜头说出了甚么故事?黄浩然说,拍摄期间,这两座建筑“生死未卜”,随时保留不到。“是抱住保留社区的心去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