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废减碳趋势“挑战”快速时尚 香港发展“可持续时装”未如理想

撰文: 浸大《新报人》
出版:更新:

服装作为全球第二大产业,全球市场预计在2028年达到两兆美元的规模。然而在追求时尚之余,服装业对地球造成水源和垃圾污染十分严重。

“快速时尚”的兴起,加速了整个行业的运作周期,也增加了污染程度,消费者可以用低廉的价格增添大量时下流行款式的时装囤积在衣橱内,这种消费模式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正日益受到诟病。

随著消费者的环保意识提高,近年“可持续时装”成为热门字眼。为减少时尚服装对地球的破坏,不少国际大品牌牵头响应,从原材料入手,在产品开发和生产上研究并运用可循环再造或再生物料,而在各大时尚秀中不难找到标榜绿色生产的服饰,这种潮流转向已在欧美国家盛行。

本地业界普遍认为“可持续时装”将会是大势所趋,也是时装业未来发展的方向。惟走进香港各大商场,可供选择的可持续衣服并不多,标签上介绍原材料以及生产过程的资讯更是寥寥可数。目前香港的绿色时尚和研究发展情况如何?“可持续衣服”是否取代快速时尚的出路?

本文获《新报人》授权转载

(《新报人》为浸大新闻系学生采访刊物)

快速时尚响起警钟 过度消费即是浪费

“你每制造一件新的产品都是耗用地球资源,这是不争的事实。你买一件新的T恤都要用新的棉,新的棉就是新的棉花,棉花要种出来的,要用很多水......现在全球暖化那么严峻的时候,其实地球承受不起我们这么奢侈。”Ren多年来提倡可持续生活,在2011年发起换物平台 JupYeah,踏入第13个年头,她二月在荃湾南丰纱工厂举行交换衣橱的活动,大众以旧衣换取二手新衣,减少对制造新衣服对地球的负担和需求。

可持续时尚是一种可以用持续的方式创造和消费的衣服,既可保护环境又可保障工人,当中包括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解决生产过剩、减少污染和废物、支援生物多样性,以及确保服装工人获得公平的工资和安全的工作条件等等。条条大路通罗马,在生产和购买过程达到以上目的的衣服,都是可持续衣服。

可持续时尚被视为是打击过去二十年大行其道的快速时尚潮流;快速时尚的时装品牌为消费者提供时髦又便宜的选择,因而大受消费者欢迎,它们的企业进驻各大商场,消费者随处都可购买到它们的产品。

然而这些衣服由制作到送达消费者手上,过程涉及破坏地球和剥削工人的大规模生产;时尚业每年用水量占全球4%,高达930亿立方米,相当于500万人的用水量。

快速时尚主打价廉,惟过度开采地球资源和对工人的待遇饱受争议。(吴碧怡摄/《新报人》图片)

快速时尚改变大众的消费习惯,同时缩短衣物的生命周期。世界自然基金会指出,相较 2000年,全球消费者人均多购买六成的衣服,丢弃的时间却加快了一倍。全球消耗的衣服预计由2015年的 6200万吨,到 2030年达 1亿200万吨,增加约一倍。

2013年,有1,134名工人在孟加拉一座成衣工厂大楼倒塌中失去生命。悲剧是整个生时尚服装生产的缩影,揭示了支撑廉价衣服背后是无数间血汗工厂,及一大批廉价劳工。快速时尚的生产模式为人诟病,成为业界和消费者关注的议题。

(《新报人》图片)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做时装杂志,我看到这个行业是多么鼓吹浪费和奢侈,我觉得不应该那么奢侈的。以前是每一季都要你买衣服。H&M 进驻香港的时候是在说,每一个星期都要买新衣服,每一天都可以在H&M买衣服,本身就是用这个方式去吸引人。”Ren说。Gap等知名品牌每年推出12,000件新商品,H&M 25,000件,而Shein在相同的时间内更生产130万件衣服,这种迅速生产的销售手法,加上社交媒体大肆宣传,向消费者制造更庞大的需求。

救世军循环再用计划表示,捐赠衣物中“不一定是旧的,但有更多是不需要的东西。”销售及市场经理Dephnie留意到最近多了公司主动联络机构,表示愿意捐赠衣物;收回来的衣服不少是全新的,当中几乎“全部都是公司直接捐的,那么其余部分为什么都是新的呢 ? 有机会是一些朋友买了但根本就没有用过!有时候我们收回来的东西还有一个吊牌,或有一个袋子包著, 应该都是全新物品......二手(衣服)只多过新的一些。”

“为什么时尚服装产业还存在,是因为有 trend (潮流)。”Ren说。“有些人经常有冲动去购物,因为商家制造的购物过程令你有欢愉感,自我感觉良好,我觉得是整个风气推动了过度消费。”她提起有朋友“不断买衣服,然后不断把衣服给我们,包括 Chloe(法国奢侈品牌)未剪牌那些”。

她观察到时尚品牌刻意制造过度消费的风气以增加收益,Ren 认为依靠零售来支撑经济是一个不可持续的模式,直言依靠不停地开采地球的资源去运行的经济,是不可能持续下去的。

Ren离职报社后,搬到坪洲生活,参加环保团体推广可持续生活,至今十三年。(吴碧怡摄/《新报人》图片)

本地发展升级再造 推动纺织纤维循环减废

为减慢时尚业对地球资源的消耗,欧盟在2022年制定《可持续和循环纺织品策略》,以约束服装业的生产方式。内容主要包括对产品性能提出特定生态设计要求,禁止公司销毁未售出或退回的纺织品;目前大型时装企业都需要披露丢弃的货物数量和如何回收、循环再造或焚烧处理的资料。新规定无疑增加了时装公司生产时要考量的因素,推动业界可持续化生产。

在成衣研发的角度看,可持续时尚中一个重要概念,就是物料“能不能够 recyclable(可回收)、biodegradable(可生物分解)。”香港纺织及成衣研发中心的资深拓展经理Jenny(化名)解释说:“要尽量减少对一些新的物料的剥削,不需要再投放一些新的物料进去,是循环再做或者持续发展的其中一个原则,令到地球有空间去继续生长或继续发展。”

提倡可持续时尚、鼓励纺织界在生产过程多考虑对环境的影响,各时装公司陆续从源头入手,减少使用新开采的布料,在产品开发和生产上,研究并使用可循环再造或再生物料(把布料回收,循环使用或转化制造成更高质的新材料),例如从海藻及牛奶中提炼纤维和酪蛋白制成布料;也有国际时尚品牌把从海洋收集到的塑胶垃圾转废为材,这种方式便是升级再造(upcycling)——透过重复使用和再利用相同纺织材料而做出新服装,增加材料的价值。

位于南丰纱厂的 Fabrica,展示不同经升级再造的牛仔布料可持续衣服。(吴碧怡摄/《新报人》图片)
(《新报人》图片)

升级再造在香港愈来愈受业界重视,救世军由收集闲置衣物出发,按标准根据衣服质素分类,“然后就义卖,或者转赠给有需要人士;有时候会有些不是很合用的衣服,可能是衣服的状态未必那么好,现在就向升级再造的方向走。”Dephnie 称救世军每年总捐赠物逾 三千五百吨,相当于二百三十辆双层巴士,当中回收衣服中有“八成可以再用”。

位于湾仔的救世军湾仔家品店,从捐赠物中筛选状态良好的物品作义卖。(吴碧怡摄/《新报人》图片)

参考理工大学时装及纺织学院就港澳消费者对可持续时尚认知的调查,结果发现市民越来越重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尽管没有实际购买香港产品,但大部分人都有倾向购买。

为配合追求绿色生产的趋势,本地纺织业与政府合作,陆续投入资源研发升级再造的物料。政府在2006年设立香港纺织及成衣研发中心(HKRITA),负责研发纺织成衣的新技术项目及推动发展。

HKRITA的项目中有189项受知识产权保护,当中的79项获专利授权许可。随著环保意识擡头,HKRITA 推出可持续发展项目,利用科技从各方面发展纺织纤维循环再用,以减少对原材料的需求,目前成果包括加快旧衣物分类回收,又把混纺织物中的纤维分解,再造成新的纱线,在技术上支援纺织业界发展可持续时尚。

本地目前陆续有使用再生聚酯 (rPET)而成的新衣物推出市面,也有透过采用回收好PET胶瓶、再加工成的再生纤维环保物料(rPET纱线)。相对传统纺纱工序,rPET面料减低二氧化碳以及污水排放,达到可持续的标准。另外采用回收物料减少对地球资源的依赖,生产商 Nike 和 Uniqlo 都采用这种技术,称 67000 个胶瓶可制作成一吨rPET纱线,分别减少了 4.2 和 6.2 吨二氧化碳和水排放。

G2G系统自2018开放,至今共处理约700份订单。(吴碧怡摄/《新报人》图片)

忧绿色生产成营销噱头 透明监管业界成难题

为了迎合市场上对可持续服装的需求,标榜绿色生产不仅吸引了一群关注环保的消费者,而且打造出爱护环境和环保道德的品牌公关形象。

但制造方法,一方面教育大众,另一方面是为了增加产品透明度;“有时候他们都会想一些新的 idea 出来,令到他们能 differentiate from(不同于)其他的一些生产商”。

主要时尚品牌纷纷以绿色生产之名改善形象,惟部分公司被媒体披露,其环保措施只是“漂绿”( Greenwashing,即以不符合实际情况的主张作假或误导消费者 ) 。Forbes 在2022年7月13日的报道 H&M Case Shows How Greenwashing Breaks Brand Promise ,指 H&M透过积分卡向顾客提供每种产品如何保持良好环境,然而有报告指出H&M对超过一半保护环境的描述夸大其词,更提供与事实完全相反的可持续发展资讯。集团其后取消积分卡以回应指控。另外报导亦指 H&M 的产品说明把增加了三成用水说成减少了用水,正是“漂绿”一例,打击了大众对标榜可持续衣服的信心。

“漂绿”会令坊间对绿色生产的真确性提出质疑,不少品牌把胶瓶转化成衣服 (rPET) ,Jenny听闻“其实那个胶瓶不是recycle回来的,它可能是别人做完,然后你直接用那个胶瓶去做衣服,就当它是 recycle 的东西。那个胶瓶可能从来没有流出过市场”。

品牌对于原材料以致生产过程资讯避重就轻,都属常见现象。Jenny认为他们虽投放了资源研发环保技术,但“在整份资料里面有多少是 sustainable (可持续)的,暂时我看好像都不是占很大部份。”她补充说:“譬如有一个产品可能用了一些回收物料,就会大肆宣传,但可能那个产品只是占它很少部分,甚至可能不是那么sustainable 的东西”。

市面上陆续有品牌在衣服标签上以扫描码公布所需面料的资讯,增加制造过程的透明度。(吴碧怡摄/《新报人》图片)

另一边厢,顶尖时装品牌鼓励顾客向它们捐赠旧衣,惟发起目的和旧衣最终去向,令人怀疑是另一种销售手法;“因为他们回收衣服,所以就是做了好事?不是。我可以到你那里扔衣服,然后你给我优惠券,到最后都只是marketing的手法”。Ren坚定地说。

她质疑回收来的衣服是否真的如集团所说重复使用;“(某知名时尚品牌)回收来的衣服最后到(非牟利机构)......你看到机构卖的都是漂亮有牌子的衣服,那么 (某品牌)的去了哪里?扔掉了。”

目前很多大型时尚品牌门店都放置了衣物捐赠箱,标榜给衣服第二生命,但 Ren 质疑大部分二手衣服下落不明。(吴碧怡摄/《新报人》图片)

“香港没有垃圾征费,在香港弃置没有成本。大家都把(回收)衣服弃置在堆填区是不出奇的事。”她无奈道。“你做任何一种新的衣服,都会跟你说是最有效的环保时装,全部都是 GREENWASH ”。她坚信每一件“要开采新的地球资源去做的东西,就不可能是可持续的”,然而二手衣物早已是完成品,“才不会再为地球带来任何负担。”

目前标榜可持续生产的做法漏洞处处,各地政府逐渐倡议立法规管业界,要求时尚品牌公开生产链对环境与社会造成的影响,以及根据《巴黎协定》减少碳足迹。法案禁止工业化学品的不当处理,还有要求他们在产品(或线上产品页面)上提供环境标签,清楚显示其制造地点、方式和衣服的成分,例如回收材料、不安全化学品或容易脱落塑胶微纤维的合成材料。

当国际社会收紧对时装业的生产要求之际,香港却未见相关的规管和指引,Jenny 认为本地规管制造商有难度,原因在于他们在本港以外地方生产,而且香港时装市场不如西方规模大;尽管市民环保意识已有改善,但仍然未够理想,种种因素使政府未必有能力有效监管。

她续指出,政府最多可以规范本地时装零售商,从卖不去的衣服入手,禁止企业把已制成产品丢弃在堆填区。

技术发展有待成熟 需大规模生产降成本

在荃湾的南丰纱厂内,HKRITA展出一组货柜般大的迷你生产线,是世界第一条已消费服装回收系统(G2G);系统开放予访客,他们可以把旧衣转换成新衣,并检视执行系统的仪器和观看更新旧衣服的整个过程。 技术获得多项大奖,其中一项技术是剪去旧衣不可再造的部分,混合新物料编织出新衣服。

谈及HKRITA 的G2G系统,Ren认为技术未算成熟。“它未至于可以使用100%旧衣物做新衣”,她曾交下旧卫衣再造,最后却还是要混合新的棉来打出颈巾,她觉得很可惜。然而据 Jenny 解释,旧衣的“细胞”往往不是很理想,为使物料能继续聚合在一起,难免需要加入新的棉料,大概占 50 至 60% 左右,以“绑著”整件衣服。

Jenny指出,目前本地的可持续时尚还处于初始阶段,业界缺乏技术和资源投入重用纺织材料。制造商则面对回收可循环的旧衣物、以及将混纺(混纺化纤织物)分离分解等挑战。业界正与机构合作,制造可取代原材料再生物料;“可能我用海藻,可以吗? 或者可能用一些其他细菌去培养一些新的纤维出来,于是就不用靠棉花了,这些大家都在做。”

以G2G技术由旧衣转化成的新衣,在南丰纱厂向公众展示,上面印有升级面料的字句。(吴碧怡摄/《新报人》图片)

市面上采用升级再造的衣服价格昂贵,以位于南丰纱厂的 frabica 为例,一件再造的牛仔背心售价便高达 2460元,一般市民未必能够负担。

经升级再造的牛仔袋。(吴碧怡摄/《新报人》图片)

高昂的价格难免让大众却步,要把可持续时尚推广给普罗大众,Jenny 认为随著技术进步,可以降低成本至大众可接受的价格。正因为模式“还需要慢慢tune (调较)”,普罗市民未必能负担使用新开发技术制造的成衣产品;“有时听品牌说很想用多些 recycle 的物料,但都比较贵,客户接受不了。其实说到最后都是客户不肯多付钱。原来客人很 sensitive ,不肯多给10元,贵了就不行。”

可持续发展与大众的需求是“相辅相成”,Jenny强调当大众对使用回收物料制造的衣服要求增加,厂商自然会填补需求,制造和研发更多可持续的衣服;“我觉得是消费者主导,即是消费者有这个要求,又可以卖到钱 ,那么(厂商)就会做。 有些品牌做到天花龙凤,整件衣服的材料都是 recycle 的,但没有人会 appreciate,那么只做一两季就没有了”。

记者、编辑:吴碧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