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规划】如果德辅道中只剩下行人与电车……

撰文: 黄泳桦
出版:更新:

想起中环,脑海立即浮现一幢幢摩天大厦,然后是塞车、空气污染。德辅道中路面行车速度只是比行人略快。与其每天塞车,吸入废气,不如天马行空一下。如果德辅道中只剩下行人与电车,放眼尽是一片草地,生活又会如何?

德辅道中联盟建议将西至摩利臣街、东至毕打街的德辅道中由道路用途,改为行人专区,保留电车路轨,只准电车驶入。电车路两旁街道铺草地,改成休憩用地,释出更多公共空间,让市民举行各种文娱活动,建立以人为本的街道,同时有助改善交通挤塞及空气质素。

德辅道中行人及电车专区构想图,马路变成绿化带。(香港规划师学会计划书截图)

街道不只有汽车,还有行人

当德辅道中塞车情况,使开车与步行速度差不多,何不把马路让给行人?
健康空气行动行政总裁冯建玮

德辅道中仅长约1公里, 却是中环塞车重灾区之一。繁忙时间行车速度每小时只有约10 公里,比5公里的步行速度快不了多少。当步行与车行差不多快,我们是否可以不依赖汽车?冯建玮认为,如果街道只用作通勤,以汽车为重,大家都只会关注如何最快由A点到达B点,那是高速公路,不是街道。

街道不只有车,还有行人。“现时行人被边缘化,香港过去10年汽车的增长数字有23%,但道路却没有增长得那么多。”健康空气行动行政总裁冯建玮指出,德辅道中宽约23米,汽车占据7成路面,每边的行人路只有约3米空间。究竟街道除本身用作通勤,还有甚么可能性?他续指,若短途路程,道路设计应以人为本,除方便行人外,也应考虑路面空间是否足够,包括公共空间,行人可以停下来,进行各种活动。街道不只是一条路,还可以有城市生活。

日前,健康空气行动及拓展公共空间便把德辅道中附近变身为“POP-UP游乐场”,扩阔公众对街道的想像。【街道实验】玩转街头 中上环街道变身Pop Up游乐场

与电车同步,改善空气质素

电车是香港的标志,亦是德辅道中计划重要的元素。电车载客量高丶零空气污染物排放,有助改善中区空气质素。干诺道中的交通流量虽比德辅道中高十倍,但德辅道中两旁高楼林立,形成“峡谷效应”,空气污染物难以散去。电车公司已同意建议方案,联盟希望政府能采纳建议。

我不是中环的过客

中环日间车水马龙,夜间水尽鹅飞,上班族对中环大概没有依恋。若他们可以拿着午餐盒到楼下的草地午餐,下班可以欣赏街头表演,想法或许会有改变。“不想中环只有冷冰冰的大厦,若你愿意留在某个地方,就自然会产生归属感。”健康空气行动项目主任谢颖琳以自己作例子,笑说留在公司所在的西营盘比大埔居所还多,甚至下班也会在那里“买𩠌”,全因那里的街道不只是街,还有不少小店,各式各样的人会停下与你交流。她希望德辅道中可以作为一个试点,即使周末大众也会来到行人与电车专用区,享受城市生活。

外国成功例子:1969年,首尔的清溪高架道路,后来改建成休憩用地。(Seoul Metropolitan Government)
前首尔市长李明博拆除高架路,将被埋在石屎路地下的清溪川重见天日,改建成亲水公共空间,夏天为市中心降温,深受市民欢迎。(Flickr)

公众或许会问,我又不是住在中环,改道对我生活有什么影响?城市发展跟我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谢颖琳回应,联盟举办多个街头游乐实验,让公众切身感受城市生活体验。“公众以前未试过这样在街上玩,未想像过街道可以这样用,当他们体验过这个过程,便会主动想争取城市生活空间。”而以玩乐形式作为生活体验就最为直接。

我们想玩,一般会留在家中,或者付费到娱乐场所。然而街道本身就是一个公共空间,她希望透过街道游乐场让大众感受,当道路由以车为主回到以人为本,在街上坐下来看书,其实并不突兀。当街上有休憩空间,玩乐可以是不费分文,人人共享。她希望将来在街上玩巨型层层叠不只是社会实验,而是普遍现象。“大家都享受这些消闲活动,我可以在这个地方玩,与其他人交流。”

马路没有车,可以吗?

公众或会疑虑德辅道中改为行人及电车专区后,会引致交通不便。谢颖琳解释,当初联盟成立有两个契机,未来数年中环湾仔绕道落成,有助疏导交通,而港岛西线亦已通车,可借此重组交通管理问题。联盟现有专业团队与政府部门磋商,行人专用区反而是解决中区挤塞、空气污染的一个可行方案。路面环境改善,行人不介意多走几步,车主呢?“现时德辅道中8成是私家车或的士,大部分只有一个人,却用一架车占据路面,更有不少是‘老板车’。”谢颖琳希望车主改变驾驶习惯,以减低社会成本。商店则较关注“上落货问题”,这个问题需要再咨询商户。

早于2000年,规划师学会曾向政府建议“德辅道中的行人及电车专用区”计划,但政府指技术未成熟,计划无限搁置。念念不忘,必有回响。16年过后,中环塞车、空气污染渐趋严重,港岛西线已通车,中环湾仔绕道快将落成,时机成熟,团体再次提出计划,公众及政府应一切如旧,还是来个变革,达致可持续发展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