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内容

蔡敏志教授承父使命领航聋福会 盼为听障者谋更多资源及发展

撰文: 王玥晨
出版:更新:

1968年耳鼻喉科国际权威蔡永善医生GBS, CBE, K.St.J., LLD, JP,联同一群专业人士及家长创立了香港聋人福利促进会(聋福会),为听障人士谋求福利、权益及保障之余,更重要是教育健听的一群,了解及接纳听障人士。56年来,聋福会致力支援听障人士,同时透过不同的政策倡议,为他们争取平等权益,推动聋健共融发展的机会。经历半个多世纪,蔡永善医生之女、香港演艺学院校长蔡敏志教授承传父亲使命,出任聋福会执行委员会主席,凭借她在艺术界及教育界的成就及经验,助听障人士提倡及争取权益,让他们发挥潜能,推动聋健共融。

父作先导者 女儿承先启后

职业性失聪(补偿)条例、残疾歧视条例,这些今时今日理所当然的保障听觉及听障人士的法例,原来都与聋福会创办人蔡永善医生有著微妙关系。“我父亲是耳鼻喉专科医生,很清楚听觉的重要性。所以他有使命,就是要令到大众明白听障问题是很严重,聋人是很需要帮助。”蔡敏志教授忆说。因此,蔡永善医生当年创办了聋福会,并与业界努力争取下,令部分合资格的听障人士于1980年起,可领取由政府派发之伤残津贴;同时也因他专业上的声望与权威,使他成为多个政府或非政府组织的顾问,向政府倡议立例规定工厂必须执行保护听觉措施,并给予因工致聋的工人适当赔偿。“以前没有这些法例,所以他跟政府提倡是不是要有法例保障(听觉),不只是说聋了才算,例如为那些嘈吵环境工作的建筑工人,立法保障他们的听觉。”当时,他亦于聋福会先后设立两所社交及康乐中心、两所幼儿中心、购置第一辆流动验耳车,拓展听觉服务到不同社区及开办“约翰赛斯中心聋童家长函授课程”,协助家长教导听障儿童改善沟通及语言技巧等之余,更开始了有关的公众教育。

虽然有了法例上的一定保障,但是蔡教授坦言因听障人士在外观上与健听人士无异,令听障人士在社会上依然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群,公众对听障人士的了解,或是公共软硬件上对听障人士的支援虽然有进步,但是进步得很慢。她认为公众教育,而且是从小开始教育,才能给予听障人士更多发展机会。“我爸爸是开始,现在希望自己也能继承他的使命,延续他的精神。”

聋福会在1976年于西营盘医院开设第一所多元化服务中心(香港狮子主会聋人服务中心),冯秉芬爵士(左)和蔡永善医生(中)一同主持开幕仪式。

期望政府能作领头羊 助文艺界获得更多软硬件资助支援听障需要

为庆祝踏入55周年,聋福会去年10月下旬与本地非牟利剧团“有骨戏”携手合作,于香港演艺学院举行了一场“55周年戏剧表演-《四季人生》”,首次将听障、健听、传译三者汇聚于舞台之上,将数个听障人士的真人真事改编故事呈现。这次突破固有模式的无障碍演出,使蔡教授留下深刻印象。“聋人和健听演员其实都可以利用戏剧形式去表达自己一些经历,故事很有意思。观众也有不少聋人,他们都可以无障碍地欣赏。”从事文娱、艺术、教育专业多年的蔡敏志教授,亦希望在艺术界,尤其是演艺学院制作的云云节目中,至少每一项目能够有一场可以加入手语。又或者一些博物馆展览、艺术节目,可以设定加入懂手语的导赏员等。然而她亦坦言,在人才物力上,尤其对于一些小剧团、小团体都有困难。“很多艺术节目都有赞助,例如艺术节会有赞助学生门票等,但为什么他们没有一项是赞助听障人士或聋人的手语传译?”

蔡教授期望政府可以作领头羊,投放更多资源予支援听障人士,例如是否可以让团体申请资金去聘请手语传译员,又或者在公营机构的活动及设施上,加入专为听障人士而设的设施。不止令听障人士受惠,也能令聋健走向真正共融。

《四季人生》集听障人士、健听人士、手语传译及舞台剧专业演员等近50位表演者一同完成。

每个人都有机会成听障 公众教育从根源开始

“你知道吗,我是聋聋地的。”蔡教授指向一边耳,带著看不出来吧的表情说,“我不是天生聋的。”因为流感,十多年前使蔡教授一边耳朵的听觉受损。其实每个健听人士,都可能有机会变成听障,除了因病毒感染,最普遍的就是老化。聋福会有七千多个会员,不全是先天听障,亦有是因后天原因令听觉出现问题。多年来聋福会都积极为听障人士争取福利及权益,其中就努力向政府争取资助人工耳蜗定期维修或更换外置言语处理器的高昂费用。“人工耳蜗手术费和保养费都很昂贵。我们去年亦成立‘人工耳蜗慈善基金’,支援及帮助有需要的基层人士,以提供术后相关仪器的维修及保养费用。”同时蔡教授亦指出,听力受损亦有年轻化趋势,主要是因为惯用耳机听歌,长期接触高音量声音。这个重要的现象及讯息亦很需要有效的传到年青一代。

除了推广聋福会的六大服务(包括教育、社会、手语、医疗及复康、社会企业服务、研究及发展),蔡教授再次强调公众教育非常重要,正如她父亲的初衷一样,要从小教导如何保护听觉。而对于天生听障人士的家人亦要给予辅导及教育,以帮助他们得到适当的支援。除此之外,蔡教授也认为健听人士从小学习手语,亦是聋健共融发展的关键。“像法语、中文,手语就是一个语言,是不同的沟通方法。我们都很希望多些健听人士有兴趣去学手语。”蔡教授亦希望《四季人生》能在不同地区再上演,借此剧鼓励并教育公众,尤其是对表演有兴趣或有天份的听障人士或其家人,“教他们不要抹杀自己对这方面的发展机会。”

(资料及部分相片由客户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