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制即弃塑胶丨“走塑”替代品成主流 新例对市民生活影响有限
近年来很多科学研究都发现塑胶污染无处不在,由于塑胶难以分解,破碎后成为微塑胶,不但破坏生态环境,甚至危害人类健康,科学家已在人的血液中发现微塑胶。因此愈来愈多人开始反思使用塑胶产品的行为,当中不少人开始加入“走塑”行列,支持绿色生活。
因应“走塑”已成为国际间的共识,为从源头减少使用即弃塑胶,香港将于4月22日起开始管制即弃胶餐具和其他塑胶产品,鼓励更多市民在日常生活中选用可重用的产品或非塑胶的替代品,达致源头“减塑”,为下一代创造一个更美好的绿色未来!
“走塑”成大趋势 替代品渐成主流
相信大家于日常生活中都曾接触到各种可重用的产品,或以软木和植物纤维等非塑胶物料制造的替代品产品,例如雨伞除水器、木或纸轴棉花棒、竹签及木牙签等,表示社会各界均意识到“走塑”的重要性,而它们亦逐步取代市场上的塑胶产品。
政府在制定管制计划时已充分考虑社会的实际情况,例如视乎市场是否已有成熟的替代品,才禁止业界销售或供应胶柄棉花棒、雨伞袋、食物胶签及胶牙签等塑胶产品,借以希望从售卖和供应的源头入手,避免对市民的日常生活造成影响。
用完即弃破坏环境 向即弃塑胶产品说不
一些室内场地在雨天时都会为市民提供即弃雨伞袋,有组织估计每年雨季港人使用1,300万个雨伞袋。一个雨伞袋平均使用不到30分钟,却要花上数百年去分解。若然大家平日能善用雨伞除水器或自备可重用雨伞袋,便能减少使用塑胶产品。
另外,环保团体调查指出,2018年中秋节后,每个家庭平均丢弃41.77支荧光棒,估算香港丢弃超过4,000万支荧光棒。值得一提的是,荧光棒难以回收,若荧光棒裂开,溅出的有毒物质接触到皮肤或不慎吞下,有机会引致各种身体不适,更会污染土壤与水源,破坏环境。
除了即弃雨伞胶袋与荧光棒外,生活上的非必需品如气球棒、充气打气棒及派对帽的销售和供应同样会受到管制。大家不妨考虑市场上提供的可重用或非塑胶的替代品,同样可以营造节日气氛,欢度一个绿色佳节。
借鉴其他地区经验 迎接“走塑”时代
近年来,各地政府纷纷加快推行减少塑胶的措施。例如内地于2020年年底起,已禁止生产和销售发泡胶餐具和胶柄棉花棒。澳门则已先后禁止进口发泡胶和即弃塑胶餐具。欧盟早在2019年通过了《单次使用塑胶指令》,并于2021年7月起禁用了10种单次使用塑胶产品,其中包括胶柄棉花棒等产品。西澳大利亚政府已于2023年2月起禁用胶柄棉花棒等产品。南澳大利亚政府则于2022年3月起禁售多种即弃塑胶产品。处理塑胶污染问题是全球大趋势,是次管制标志着香港的“走塑”工作步伐踏入一个新的里程碑。
新例对市民生活影响有限
初时市民对管制不甚了解,坊间甚至谣传所有棉花棒、胶柄牙线棒、牙缝刷均于管制范围之内。有见及此,政府已在社交媒体及时澄清。管制即弃塑胶的相关条例只规管商户,市民于4月22日管制实施后,仍可使用木或纸轴棉花棒、胶柄牙线棒、牙缝刷等,不会对大家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
港人近年开始关注“走塑”,并于日常生活养成减少使用即弃塑胶的习惯。管制即弃塑胶产品的新法例目的旨在推动“走塑”,让市民更积极地选择较环保的生活方式,守护我们的下一代,实现永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