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驳六四休止符论 中大学生报总编:十年后也不再提占中?
六四28周年,支联会继续风雨不改举行烛光晚会,近年被本土思潮席卷的学界,亦继续与支联会“各行各路”,中大学生会更发表声明称“六四须被划休止符”,掀起争议。
同样是中大学生,学生报编辑黄家熙和记者黄柏熹,对悼念六四的立场却与学生会截然不同。面对社会质疑六四距今已28年,不用再悼念事件,他们反问:“如套用相同逻辑,是否代表过多十几年,雨伞运动同样不用提起?”
平反无期 冀港人心中留下六四的刺
中大学生报总编辑黄家熙和记者黄柏熹,1989年仍未出世,对六四的首次印象,是靠父母和中学老师口述事件,长大后再进一步了解事件的契机,正是支联会的烛光晚会。黄柏熹说,中学时首次参加烛光晚会,当晚一片烛海令他留下深刻印象,“原本香港可以有一大群人,为了一件事而坚持了这么久”。
28年过去,平反六四之日遥遥无期,加上本土思潮涌现下,部份人开始质疑烛光晚会只是“行礼如仪”,甚至是“邻国的事”,不必再悼念。黄家熙坦言,任何集会或示威均是象征意义多于实际意义,因并非每个群众运动都有足够政治能量去令政府“跪低”,但反问“逼不到中央平反,是否就代表不用去做?”
如要最实际、最直接的方法去胁逼中央,就是拿枪炮跟政府打,但显然我们不会这样做。
黄家熙承认,烛光晚会对平反六四未必有实际作用,但至少可令每一代人记住,当年北京曾做过这样一件事,犹如有一条刺在港人心中,永远也拔不走。
这条刺或许对中央是不痛不痒,但如港人没有了这条刺,历史的伤口就会慢慢愈合,而最后没有了伤口,很自然就会当六四从来没有发生过。
不同身份认同均有悼念六四价值
不过,六四事件发生至今已28年,年轻一辈普遍对事件有距离感,年轻一代是否有悼念六四的必要,亦引起了社会讨论。黄家熙反驳指,若套用相同逻辑,“是否代表过多十几年,雨伞运动同样不用提起?”他承认港人对国民身份认同出现转变,亦是令悼念六四出现争议的原因之一,但认为即使部份港人不认同自己是中国人,仍然有其他的原因去悼念六四。
无论你认同自己是中国人,还是香港人,仍然可以持不同目的去参与这场悼念。
黄家熙解释,若港人宏观检视六四事件始末,便会知道发生六四之时,正值国家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引起不少经济问题,如物价上涨等,令人民生活困苦,亦成为六四事件的导火线之一。
他指出,如市民认为自己是中国人,有责任去建设民主中国,可以继续朝这方向贡献,但如年青人认为自己是香港人,现时香港正正出现百物腾贵的情况,市民买不起楼、柴米油盐价格上涨,以上种种均可从六四的事件上借鉴,“不会因为年青人不认同自己是中国人,就代表再没有价值去悼念六四”。
黄柏熹亦认为,本土身份认同不代表与悼念六四有矛盾,指近年本土思潮冒起,正正反映年青人十分重视本地历史的追索。他举例,近日香港多了讨论有关六七暴动的纪录片《消失的档案》,目的都是希望弄清楚历史事件,“把香港的时间线划得清楚一些”。他认为,现时港人对六四只停留于“屠城”、“悼念”、“维园烛光”等印象,但唯有真正认识事件后,大家才会知道六四究竟对香港有何重要。
好多时候我们以为社会运动(反国教、雨伞运动)是因为当时的政局,以及有学生很大程度的参与才成功。但除此以外,亦有一部份支持社会运动的人,正是来自八九民运那段历史。
“消费论”背后十多万人的意义
今年六四28周年前夕,中大学生会发表题为“六四情不再,悼念何时了”的声明,批评支联会不思进取、行礼如仪的悼念,意在“消费六四”,利用民众之道德感情换取政治本钱。黄柏熹称不想随便下定论,但认为更重要是选择参与晚会的十多万人,他们所代表的意义,又反问是否每个参与六四晚会的人,就等于“供奉”政治能量给政党。
政党是否在赚取政治本钱,我没有答案。但在我来说,更重要是选择参与晚会的十多万人,他们所代表的意义。
把六四的讨论融入生活
烛光晚会过去,关于六四的讨论回归平淡,黄家熙坦言,不只是六四,还有很多的社会事件,如雨伞运动都是在每年9、10月时才会再次被提起,大家那时才会在社交媒体“打卡”,“很悲哀的说,这个情况都几普遍。”他希望,市民不只于出席晚会,而是把晚会的得著带到日常生活当中,把讨论六四变为恒常习惯,融入生活,才可带动身边的人去关注。
有见及此,今年中大学生报作了一项小尝试:在烛光晚会后,学生报与其他团体于维园举行小型六四讨论会。黄柏熹表示,港人不应放太多责任在支联会身上,因为任何人都可以行多一步,用其他方法讲述六四,令大家不只停留在悼念的层面。
不同人都在寻找支联会以外的方法去讨论六四,为的就是要不止于记得六四,还想达到更多的表现。
六四28周年特刊花了足足两星期才编成,总编黄家熙坦言,最记得是在维园派发特刊时,有一位老人家向他说了一声“谢谢”,“那一刻你会发现,究竟这六千本六四特刊,承载著多少上一代对年青人期望呢?”他直言这份责任感非三言两语便可说清,很庆幸在香港对六四的记忆还未完全消散前,可以透过特刊令更多港人认识六四。
对于这件事(六四)的记忆,多一个人就是多一个人,多一个人知道就有机会传给更多人。Every man cou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