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卡病毒|印度返港妇确诊 同行者现病征 经蚊传播可致小头症婴
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今(15日)表示,正调查一宗外地传入寨卡病毒感染个案,涉及一名58岁女病人,她在11月12日返港,但早在11月7日起出现发烧、全身皮肤出疹、肌肉痛及关节痛等,经化验证实对寨卡病毒呈阳性反应。
病人与另三人10月30日一同到印度,当中二人11月12日才返港,外游期间曾被昆虫叮咬,她仍在明爱医院留医。一名同行人士11月12日出现病征,其家居接触者则至今没有出现病征。
病人返港前发病 发烧、全身皮肤出疹
卫生防护中心称,外地传入寨卡病毒感染个案涉及一名过往健康良好的58岁女病人,她自11月7日起发烧,其后于11月9日起全身皮肤出疹、肌肉痛及关节痛。她于11月12日到明爱医院急症室求医,并再于翌日(13日)到律敦治医院急症室求诊,同日入院接受治疗。她的情况一直稳定。病人的血液样本经化验后,证实对寨卡病毒呈阳性反应。
印度曾出现寨卡病毒传播 患者当地曾被昆虫叮咬
中心称,个案经化验确诊后已随即展开流行病学调查,初步调查显示,病人曾于10月30日到印度,并于11月12日返港,她表示外游期间曾被昆虫叮咬。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当地曾出现寨卡病毒传播。
中心又说,女病人其中一名同行人士于11月12日出现相关病征,并正在明爱医院留医;她的家居接触者至今没有出现病征。
港无发现主要传播媒介埃及伊蚊 孕妇感染可致流产死产
中心发言人表示,寨卡病毒感染是一种由寨卡病毒引起的蚊传疾病,主要透过受到感染的伊蚊叮咬而传染给人类。本港现时没有发现主要传播寨卡病毒的埃及伊蚊,大部分寨卡病毒感染并没有病征。如有病征,病人通常出现皮疹、发烧、结膜炎、肌肉和关节疼痛、疲累和头痛。
中心称,怀孕期间感染寨卡病毒是造成初生婴儿出现小头症和其他先天性缺陷的原因之一,同时也可引起并发症,如胎儿流产、死产和早产。
卫生署已通知食物环境卫生署进行病媒监测和灭蚊,并会将个案通报世卫、国家、广东及澳门卫生当局。署方亦会发信予医生和医院,提醒留意最新情况。寨卡病毒感染属香港法定须呈报传染病,任何怀疑或确诊个案均须即时呈报,以展开调查、控制和监察。
多数患者无病征 从寨卡疫区返港21日续用昆虫驱避剂
根据世卫的资料,西太平洋和东南亚有多个国家或地区曾出现或正出现寨卡病毒传播,中心提醒市民外游时应加强防范,医生应提高警觉,留意病人是否有相关病征和外游纪录。
卫生防护中心港口卫生科一直于各口岸进行巡查和健康宣传,包括提醒旅客外游期间采取防蚊措施,并与相关持份者,如航空公司、旅游业界等保持紧密联系,适时更新疾病资讯和健康建议。
所有口岸的恒常健康监测会继续为入境旅客监测体温。然而,由于大部分病人没有出现病征,故此中心呼吁任何人从寨卡受影响地区到港后至少21日内,须继续使用昆虫驱避剂,减低传播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