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九个月仅42宗肾捐赠 受赠者:洗肾痛苦万分 移植后重获新生
末期肾衰竭病人需倚赖俗称洗肾的透析治疗维生,但洗肾对病人日常活动有严重影响,肾脏移植是康复的最佳出路。不过,捐赠的肾脏供不应求,本港目前有逾两千病人轮候移植,今年首9个月却只有42宗肾脏捐赠个案,当中仅9宗由活体捐赠。
有30多年前曾接受肾脏移植的病人指,洗肾时不能工作也不能做家务,令她感到生活黑暗,失去生存动力,“窗口见到有人追巴士,我觉得佢哋好幸福”。她称获遗体捐手术后如获新生,“好似只雀仔自由飞、去边都得”,换肾后不久更怀上第二胎,也得以重返职场工作至退休,闲时更会做义工关心肾病病友及独居长者。
截至今年9月 仅42宗肾脏捐赠 近2500人轮候移植
医管局表示,截至今年9月,本港有2,438名病人等候肾脏移植,是所有器官中等候人数最多,也较肝脏及心脏的79人多近30倍。不过,今年首9个月只有42宗肾脏捐赠个案,当中只有9宗由活体捐赠,捐赠数目远不及需求。
虽然末期肾衰竭病人并不如末期心或肝衰竭病人般,只能靠器官移植维持生命,但却要倚赖洗肾维生。九龙西医院联网肾科顾问护师李淑恒表示,洗肾对病人而言是一大难关,会影响其行动能力,例如不能游泳等,对工作生活必然有影响,去旅行也需事先作医疗安排。
频洗肾影响生活质素 失生存动力
33年前曾接受遗体肾脏移植手术的陆少冰表示,患病时需要洗肾,形容生活“黑暗”,因洗肾严重影响生活及工作,“咁多年前洗肾好麻烦,又惊卫生唔好,又冇工作能力,变咗家庭包袱,连屋企简单家务都做唔到,可以话冇乜生存动力。”
她表示当时要辞去文职工作,但女儿年纪尚小,丈夫独力养家,经济压力大。她洗肾在家休息,曾在窗外看到外面有人追巴士,“我觉得佢哋好幸福,因为我连追巴士返工嘅资格都冇。”
换咗肾后我好似只雀仔咁,想去边就去边,想做啲乜就做乜。
陆少冰幸得遗体捐赠的肾脏,得以重获新生,换肾至今逾30年功能一直良好,换肾后不久更怀上第二胎,更重回职场一直工作至退休。她闲时会学画画及二胡,并持续做义工鼓励肾病病友及关心独居长者,“换咗肾后我好似只雀仔咁,想去边就去边,想做啲乜就做乜。”
本港活体捐赠数目持续低下,大部份来自家属亲友,医管局中央肾科委员会主席雷声亮表示,现时移植活体肾脏只施行微创手术,捐赠者疼痛少、恢复快,一般三至五天已可出院,休息一两星期已可工作及运动,医生会鼓励捐赠者定期覆诊检查血压等,大部份人捐赠后身体良好。
微创手术移植活体肾脏 捐赠者疼痛少康复快
66岁的刘保财于40年前确诊右边肾先天性萎缩,约12年前起需洗肾,一天需要洗三次,严重影响他任职医院支援服务的工作。他在10年前接受女儿捐赠肾脏,起初心情感忐忑,担心当时才26岁的女儿要“挨痛”,最终在医生讲解下接受移植手术。他称女儿术后康复迅速,自己也重返工作岗位继续服务病人至退休,更重拾行山兴趣,一家四口闲时更会去旅行等。
雷声亮表示,接受活体肾藏移植的病人,其“肾功能存活率”高,只要注意打理身体状况,甚至“可以冇年期限制”,肾功能可正常运作许久,甚至直至病人寿终正枕,其肾功能仍然运作正常。
内地肾脏捐赠大多能配 开展跨境互助机会较细
去年底本港出现首宗与内地跨境捐赠心脏个案,肾脏是否也有潜力“跨境互助”?雷声亮解释,在现有机制下,本地未能配对合适受赠病人,才会启动跨境捐赠,惟肾脏移植需求较大,绝大部份都可在当地觅得合适受赠病人,故跨境捐赠机会较少。
今日(11日)正是一年一度的器官捐赠日,医管局呼吁市民登记器官捐赠。该局又称,病人的父母、子女、兄弟姐妹或有3年以上婚姻关系配偶,只要年满18岁的健康成人、两个肾功能结构正常、血型相配等,则可成为肾脏捐赠者。
医管局称,即使亲人和病患者的血型不相容,也可透过肾脏配对捐赠计划作“交叉捐赠”,让轮候病人多一个选择。该局去年11月已完成第二宗交叉配对及移植成功个案,两家庭的捐、受者康复情况理想,期望将来可扩大配对池,增加成功机会率。